成语拼音:chē lì zhī méng
成语解释:笠:斗笠。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。
成语出处:晋·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卿虽乘车我戴笠,后日相逢下车揖;我步行,君乘马,他日相逢君当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友好交往
繁体字形:車笠之盟
英文翻译:truefriendship
车:[chē]1.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:火车。汽车。马车。一辆车。2.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:纺车。滑车。水车。3.指机器:开车。车间。4.车削:车圆。车螺丝钉。5.用水车取水:车水。6.转动(多指身体):车过身来。7.姓。[jū]象棋棋子的一种。
笠: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,可以遮雨、遮阳光:斗笠。竹笠。草笠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盟:1.宣誓缔约:会盟。海誓山盟。2.发(誓):盟一个誓。3.旧时结拜的(兄弟):盟兄。盟弟。4.团体与团体、阶级与阶级、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体:工农联盟。军事同盟。5.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相当于自治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。
哎哟,说到“车笠之盟”这个成语啊,可能有些小伙伴会懵圈:“这词儿啥意思?和车、斗笠有关系?”别急,咱们先举个活生生的例子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,刘备还是个卖草鞋的,张飞是杀猪的,关羽可能连正经职业都没有,结果三人桃园结义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车笠之盟”嘛——甭管出身高低,认准了兄弟情义就绑一块儿干大事!
等等,那这成语的核心到底是啥?说白了,不就是“跨越身份差异的合作”嘛!就像现在创业圈常说的“资源整合”,大佬带着草根团队照样能闯出一片天。不过啊,古人用“车”代表富贵,“笠”象征贫贱,这反差感可比现代人说的“跨界”带劲儿多了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你看咱们小区王大爷,退休前是大学教授,现在天天和收废品的老李头下象棋。两人一个穿唐装摇折扇,一个趿拉着拖鞋,但棋盘上杀得那叫一个痛快。这不就是现代版“车笠之盟”?要我说啊,真正的交情从来不看外在标签,关键得看能不能对上频道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有些合作关系倒是变味了。就像某些商业合作里,甲方鼻孔朝天,乙方点头哈腰,这哪算得上“车笠之盟”?依我看啊,老祖宗留下的这个成语,其实是在提醒咱们:甭管合作还是交友,平等才是硬道理。就像火锅里的毛肚和黄喉,看着不搭调,涮熟了都是美味!
最后插句大实话:现在年轻人总说“圈子不同别硬融”,但要是真遇上志同道合的,管他开宝马还是骑共享单车呢?人生这趟车啊,能遇到几个愿意同路的人,可比计较谁坐驾驶座重要多了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