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n jìn zhī pī
成语解释:春秋时,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。泛指两家联姻
成语出处:《晋诸公赞》:“妻父有冰清之姿,婿有璧润之望,所谓秦晋之匹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泛指两家联姻
繁体字形:秦晉之匹
英文翻译:The match of Qin and Jin
秦:1.周朝国名(前770—前221)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。在今甘肃、陕西一带。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。2.朝代名(前221—前206)。秦始皇嬴政建立。建都咸阳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。公元前209年陈胜、吴广起义,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。3.指陕西和甘肃。特指陕西。
晋:1.周朝国名(前11世纪中叶—前4世纪中叶)。在今山西、河北南部一带。被韩、赵、魏三家所灭。2.朝代名。1.(265—316)。司马炎灭魏后建立。建都洛阳,国号晋,史称西晋。为匈奴人刘聪所灭。后司马睿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重建晋朝(317—420),史称东晋。为刘裕所灭。西晋、东晋合称两晋。2.五代之一(936—946)。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晋,史称后晋。为契丹所灭。3.山西的别称。4.进;升:晋见。晋级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匹:1.比得上;相当;相配:匹配。难与为匹。2.单独:匹夫。3.姓。4.用于马、骡等:两匹骡子。三匹马。5.用于整卷的绸或布(五十尺、一百尺不等):一匹绸子。两匹布。“疋”
“秦晋之匹”这个成语,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用来形容门当户对的婚姻或合作关系。比如:“张家和李家世代交好,这次联姻可谓是秦晋之匹。”这句话里,两家的地位、资源和社会关系匹配,就像历史上秦国与晋国通过联姻巩固联盟一样。
为什么用“秦晋”来比喻?春秋时期,秦国和晋国通过频繁通婚建立政治互信,比如晋文公重耳娶了秦穆公的女儿。这种联姻不仅是个人选择,更是国家利益的绑定。放到今天,我们可以说:“这两家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,堪称现代版的秦晋之匹。”这里强调的是双方在技术、市场资源上的互补性,而非单纯的婚姻关系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秦晋之匹是否只适用于婚姻?” 其实不然。比如在商业领域,一家传统制造业巨头与新兴互联网平台联手开发智能工厂,也能被称为“秦晋之匹”。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双方优势的精准匹配,就像齿轮咬合般产生协同效应。
现代人还需要追求“门当户对”吗?我曾参与过一个创业项目,创始团队来自完全不同领域——有人擅长技术研发,有人精通市场营销。表面看并非“秦晋之匹”,但深入观察会发现,他们在思维方式和工作节奏上的默契,反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门当户对。这让我意识到,现代社会中的匹配标准已从外在条件转向内在契合度。
再看个生活案例:社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与青年志愿者团队合作,老人分享人生经验,年轻人提供科技帮助。这种跨代际的互助模式,用“秦晋之匹”来形容或许有些意外,但本质上仍符合资源互补、共同获益的核心逻辑。就像战国时期的秦晋两国,差异反而成为合作的基础。
成语的现实启示有个朋友曾苦恼于创业伙伴的选择,我建议他:“别只看表面实力,要找能和你形成秦晋之匹的搭档。”三个月后他反馈,找到的合伙人虽然公司规模较小,但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度完美补足了他的短板。这个例子说明,真正的“匹配”需要超越刻板印象,关注深层价值的共振。
当我们在职场或生活中寻求合作时,不妨用“秦晋之匹”的视角重新审视关系:不必强求完全对等,而要聚焦于能否形成1+1>2的效应。就像战国时期的政治智慧穿越时空,仍在提醒我们:可持续的关系,建立在相互需要且彼此尊重的平衡点上。这种平衡,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