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ò bù xuán zhǒng
成语解释:旋踵:旋转脚跟,比喻时间极短。祸害不久就将到来。
成语出处:《北齐书 袁聿修传》:“若违忤要势,即恐祸不旋踵,虽以清白自守,犹不免请谒之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;形容灾祸很快来临
繁体字形:禍不鏇踵
英文翻译:disaster looms ahead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旋:[xuán]1.旋转:旋绕。盘旋。回旋。天旋地转。2.返回;归来:旋里。凯旋。3.圈儿:旋涡。老鹰在空中一个旋儿一个旋儿地转了半天。4.毛发呈旋涡状的地方:头顶上有两个旋儿。5.不久;很快地:旋即。6.姓。[xuàn]1.旋子:一种金属器具,像盘而较大,通常用来做粉皮等。2.临时(做):旋用旋买。客人到了旋做,就来不及了。
踵:1.脚后跟:接踵而至。2.在后面跟着;追随:踵其后。3.到:踵门相告。
“祸不旋踵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明为了赶时间闯红灯,结果被电动车撞倒受伤。朋友感叹:“早提醒过你注意安全,这下祸不旋踵啊!”这里说的就是灾祸来得太快,连转身逃跑的时间都没有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危机四伏”有什么区别?核心差异在于时间紧迫性。“危机四伏”强调周围存在危险,而“祸不旋踵”更突出危险发生的速度。比如公司老板忽视财务漏洞时,审计师警告:“如果不整改,问题爆发可是祸不旋踵。”这种语境下,既暗示风险存在,又强调爆发就在眼前。
历史故事里也能找到典型例子。战国时期,商鞅变法成功却得罪贵族,秦孝公去世后,新君立即对他实施车裂之刑。史书评价:“变法虽成,祸亦旋踵而至。”这个案例既说明改革者的处境,也印证了成语“结果紧随行动”的特点。
我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大于消极色彩。现代职场中,项目负责人若盲目推进计划而不做风险评估,往往问题会连环爆发。但反过来看,意识到“祸不旋踵”的特性,反而能促使我们养成提前预案的习惯——就像出门前查天气,虽然不能阻止下雨,但带把伞就能化解危机。
有趣的是,古人用“旋踵”这个动作比喻时间短暂,比现代人说的“眨眼间”更生动。这种具象化的表达,其实暗含解决问题的思路:既然灾祸来得快,那预防动作就要更快。就像炒菜时油锅起火,有经验的人会立即盖锅盖,而不是跑去接水——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应对,正是理解这个成语带来的现实启示。
最后看个反转案例:老张投资失败后总结经验:“总以为风险离自己很远,没想到祸不旋踵。”但第二年他通过学习理财知识,在市场波动前及时撤资,反而避免了损失。这说明理解成语背后的规律,完全可以转化为主动防御的能力,让“旋踵之间”从危险时刻变成反应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