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àn
  • rén
  • méi
  • yǎ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àn rén méi yǎn

成语解释:比喻看人脸色。

成语出处:《北史·崔亮传》:“弟妹饥寒,岂容独饱?自可观书于市,安能看人眉睫乎?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比喻看人眼色

繁体字形:看人眉眼

英文翻译:watch sb . 's look

看人眉眼的意思

看:[kàn]1.使视线接触人或物:看书。看电影。看了他一眼。2.观察并加以判断:我看他是个可靠的人。你看这个办法好不好。3.访问:看望。看朋友。4.对待:看待。另眼相看。别拿我当外人看。5.诊治:王大夫把我的病看好了。6.照料:照看。衣帽自看。7.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,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,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:行情看涨。别跑!看摔着!。看饭快凉了,快吃吧。8.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试一试(前面的动词常用重叠式):想想看。找找看。等一等看。评评理看。先做几天看。[kān]1.守护照料:看门。看自行车。一个工人可以看好几台机器。2.看押;监视:看犯人。看俘虏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
成语评论

看人眉眼”相关的成语,大多和观察细节有关。比如“察言观色”,常用来形容通过对方的表情和语气判断意图。比如:“他刚进会议室就察觉气氛不对,赶紧用几句玩笑话缓和局面,真是会察言观色。”这种能力看似简单,实际需要长期积累。

有人问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眉眼”代表情绪?其实,眼睛和眉毛是面部最灵活的部位。比如“眉飞色舞”形容人高兴时眉毛上扬、眼神发亮的样子,“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,她顿时眉飞色舞,连声音都高了八度。”这种生理反应跨越文化,是人类共通的“情绪语言”。

再比如“眼明心亮”,强调观察力和判断力的结合。“老张一眼看出合同里的漏洞,果然是眼明心亮的老江湖。” 这里不光要“看到”,还要“想透”。个人认为,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更稀缺——太多人只顾表达,却忘了倾听和观察。

有人疑惑:这类成语是否过时了?其实换个场景就能焕发新意。比如线上会议中,虽然看不到全身动作,但依然能通过“对方突然沉默”“语速变快”等细节“察言观色”。甚至表情包的选择,某种程度上也是数字时代的“眉目传情”。

最后看“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”。“眼看方案要被否决,小王眉头一皱,突然提出个折中方案。” 这种瞬间反应,其实是大脑在压力下整合信息的表现。有趣的是,神经科学发现皱眉时前额叶皮层更活跃,或许古人早就用经验总结出了科学规律。

观察眉眼从来不只是“看”,更是理解他人与自我反思的过程。当屏幕逐渐取代面对面交流时,或许我们更需要重新学习这种本能——毕竟再先进的技术,也替代不了人类眼神交汇时那份真实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