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í zhī ruò chóu
成语解释:疾:憎恨。形容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,而帝每保护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个性
繁体字形:疾之若讎
英文翻译:Disease is like hatred
疾:1.病:疾病。2.痛苦;疼痛:关心群众的疾苦。痛心疾首。3.痛恨:疾恶如仇。4.快;迅速;猛烈:疾走。疾风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仇:[chóu]1.仇敌:疾恶如仇。同仇敌忾。2.仇恨:结仇。血泪仇。他们两家有仇。[qiú]姓。
“疾之若仇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像对待仇敌一样憎恶某物”,常用来形容对某种现象或行为极度反感。比如,一位环保主义者面对塑料污染时可能会说:“我疾之若仇地看待一次性用品,它们对地球的伤害远超想象。”这里的“疾之若仇”不仅表达了强烈的情绪,更突显了环保主义者对破坏环境行为的零容忍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是否适合日常沟通?关键在于语境。比如在职场上,如果团队中存在推诿责任的现象,领导可以直言:“我疾之若仇地反对责任转嫁,这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。”此时成语的力度恰好能强调原则性问题,但需注意避免过度情绪化表达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的“仇”字并非指具体仇人,而是象征性的对立关系。就像家长教育孩子时会说:“我对撒谎疾之若仇,因为诚信是立足社会的根本。”这里并非真的将撒谎者视为敌人,而是通过夸张修辞强化价值观的重要性。个人认为,这种语言张力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代年轻人使用这类成语时往往赋予新意。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网络暴力,有人评论:“键盘侠们对真相疾之若仇的样子,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。”这种用法将传统成语与现代现象结合,既保留了语言的文化底蕴,又增添了时代气息。
如何判断是否该用“疾之若仇”?关键在于衡量表达对象与情感强度的匹配度。比如描述对插队行为的不满,说“我有点讨厌插队”足够清晰;但若面对学术造假,用“学术界对舞弊行为疾之若仇”则更显态度坚决。语言就像调色盘,成语的选择需要精准对应想传达的情感浓度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听到“疾之若仇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份厌恶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价值坚守?就像那位拒绝抄袭的学生所说:“我疾之若仇地抵制剽窃,因为知识尊严不容践踏。”此时成语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,而成为了价值观的宣言载体。这或许正是汉语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的原因——每个词语都承载着文化与智慧的重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