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shā yǔ duó
成语解释:生:叫人活;杀:叫人死;与:赏赐;夺:剥夺。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、赏罚大权
成语出处:《通典·职官》:“《周官》内史掌王之八柄,爵禄废置,生杀与夺,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宾语;指统治者的大权
繁体字形:生殺與奪
英文翻译:Killing and seizing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与:[yǔ]1.给:赠与。与人方便。信件已交与本人。2.交往:相与。与国(友邦)。3.赞许;赞助:与人为善。4.等待:岁不我与(时光不等人)。5.姓。6.跟;向:与虎谋皮。与困难作斗争。7.和:工业与农业。批评与自我批评。[yù]参与:与会。[yú]同“欤”。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“生杀与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压迫感,但它的实际应用场景是什么?举个简单例子:古代帝王手握生杀与夺的大权,一道圣旨就能决定臣民的命运。比如电视剧里皇帝对贪官说:“朕既能赐你高官厚禄,亦可夺你项上人头。”这种权力对比的悬殊,正是成语的核心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有类似的情况吗?当然有,只是形式变了。比如公司老板掌握员工的去留权,或者法官对案件的量刑权。虽然不像古代那么极端,但“掌控关键决定”的本质依然存在。比如上司对下属说:“项目能否通过,全看你的方案是否达标。”这种隐形的权力关系,也是一种“生杀与夺”的缩影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至今仍被使用?因为它直指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——权力与责任。历史上像商鞅变法时“有功者显荣,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”的政策,就是用明确的奖惩规则替代了主观的“生杀与夺”。这种转变恰恰说明:当权力被规范时,社会才能更公平。
个人认为,成语的价值在于警示作用。就像家长教育孩子时说:“我可以允许你玩游戏,但前提是完成作业。”这种有条件的选择权,既保留了权威感,又避免了滥用权力。关键是要像古人说的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”,掌握权力者更需要自我约束。
或许有人疑惑:普通人如何应对“生杀与夺”式的处境?我的建议是:提升不可替代性。就像战国时期的门客,通过独特技能获得主公重视。现代职场中,专精某个技术领域的人,往往能减少被随意“处置”的风险。毕竟真正的主动权,永远建立在自己的价值之上。
最后看个反例:明朝锦衣卫的“诏狱”制度,将生杀与夺推向极端化,最终导致统治根基动摇。这提醒我们:任何权力都需要制衡。就像现在企业设置的HR三权分立机制,正是为了避免单方面决定员工命运带来的隐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