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 pá hú yǔ
成语解释:见“琵琶旧语”。
成语出处:唐·杜甫《咏怀古迹》:“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古语
繁体字形:琵琶胡語
英文翻译:Pipa Hu
琵:〔琵琶〕拨弦乐器。体半梨形,曲颈,四弦。戴假指甲弹奏。音域广阔(能奏所有半音),音色独特,技法丰富。常用于独奏、合奏和伴奏。
琶:见〔琵琶〕
胡:1.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:胡人。胡服。胡姬(西域出生的少女)。胡越(“胡”在北方;“越”在南方,喻疏远、隔绝)。2.泛指外国或外族的:胡椒。胡瓜(黄瓜)。胡琴。胡笳(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)。3.乱,无道理:胡来。胡闹。胡吹。胡言乱语。4.文言疑问词,为什么,何故:胡不归?“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5.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:胡须。6.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:“狼跋其胡。”7.巷、小街道称“胡同(tòng)”(用作巷名时,“同”读轻声不儿化)。8.姓。
语:[yǔ]1.话:语言。语音。汉语。外语。成语。千言万语。2.说:细语。低语。不言不语。默默不语。3.谚语;成语:语云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4.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:手语。旗语。灯语。5.姓。[yù]告诉:不以语人。
“琵琶胡语”这个成语,咱们平时用得不多,但仔细琢磨还挺有意思。它原本指的是琵琶弹奏出的异域曲调,后来引申为让人听不懂的话或者难以理解的行为。比如你听到同事用专业术语解释新项目,可能会开玩笑说:“你这简直是‘琵琶胡语’,能不能翻译成普通话?”
为什么会出现让人听不懂的表达?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“琵琶胡语”的场景。比如程序员聊着“分布式架构”和“API接口”,设计师讨论“蒙版羽化”和“黄金比例”,外行人听着就像在听外星语言。这时候如果有人愿意当“翻译官”,用大白话解释清楚,沟通效率就能翻倍。
举个例子更直观。小明给奶奶介绍智能手表:“这个设备支持NFC近场通信,通过蓝牙5.2协议实现多设备互联。”奶奶满脸问号。如果换成:“这表能刷公交卡,还能和手机配对传数据。”老人家马上就能明白。你看,把专业术语转化成生活语言,就是打破“琵琶胡语”的钥匙。
个人觉得,现在很多领域的信息差,本质上都是专业版和日常版的“语言隔离”。比如医生用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”描述病情,患者可能吓得腿软;如果说“心脏血管有点堵”,配合示意图讲解,患者更容易配合治疗。这种“翻译意识”特别重要,毕竟沟通的真谛是让对方听懂。
下次遇到听不懂的“琵琶胡语”,不妨主动追问:“这个能不能举个实际例子?”或者“换个说法是不是这样理解?”你会发现,很多看似复杂的概念,其实就像剥洋葱,一层层揭开后都是生活里常见的事物。保持这种好奇心和耐心,知识的门槛就会越变越低。
语言的本质是桥梁,而不是围墙。当咱们能自由切换专业表达和通俗讲解时,就像给不同的世界安装了旋转门。无论是工作汇报还是日常聊天,多想想“对方需要听到什么”,少纠结“我想说什么”,信息的河流才能真正流动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