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 yí yóu yù
成语解释:狐疑:狐狸多疑,因指犹疑不决;犹豫:迟疑不定。迟疑不决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狐疑犹豫,后必有悔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狐疑犹豫
英文翻译:Doubt and hesitation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疑:[yí]1.不信,猜度(duó):疑惑。疑问。疑心。疑团。疑虑。疑窦。疑点。疑端。猜疑。怀疑。半信半疑。2.不能解决的,不能断定的:疑案。疑难。疑义。存疑。[nǐ]1.安定,止息。2.古同“拟”,比拟。
犹:1.如同:虽死犹生。过犹不及。2.还;尚且:记忆犹新。困兽犹斗。3.姓。
豫:1.欢喜;快乐:面有不豫之色。2.安适:逸豫亡身。3.同“预1”。4.河南的别称。
“狐疑犹豫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形容人像狐狸一样多疑,拿不定主意。比如同事小李总担心换工作会后悔,拖了半年还没辞职,朋友调侃他:“你这狐疑犹豫的毛病,啥时候能改?”
有人问,为什么人会陷入“狐疑犹豫”?其实这是大脑在权衡利弊。就像网购时反复对比商品差评和好评,既怕买贵了,又怕质量差。这种纠结本身不是坏事,但拖太久可能错过机会。比如有个创业者犹豫是否要投资新项目,结果被竞争对手抢先占领市场。
成语用在历史故事里更生动。赤壁之战前,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压境,群臣分成主战派和投降派。《三国演义》里写道:“权狐疑犹豫,夜不能寐”,直到周瑜分析利弊,他才下定决心联合刘备抗曹。这说明关键时刻的果断,往往需要外力推动。
现代生活中如何处理“狐疑犹豫”?我的经验是设立决策时限。比如租房时要求自己三天内必须签约,避免无限期比价。心理学有个“70%法则”——当掌握七成信息时就可以行动,毕竟等待完美方案可能意味着永远等待。
最后想说,适度的犹豫是谨慎,过度的犹豫是内耗。就像老张总念叨要学编程,五年过去还在纠结选Python还是Java,其实只要开始学,哪种语言都能打开新世界。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有时候比起“正确选择”,更重要的是“做出选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