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du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ú yí bù duàn

成语解释:狐疑:犹豫,狐性多疑。传说狐狸多疑。形容心里疑惑,一时决定不下来
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刘表传》:“表狐疑不断,乃遣嵩诣操,观望虚实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犹豫不决

繁体字形:狐疑不断

英文翻译:Constant doubts

狐疑不断的意思
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
疑:[yí]1.不信,猜度(duó):疑惑。疑问。疑心。疑团。疑虑。疑窦。疑点。疑端。猜疑。怀疑。半信半疑。2.不能解决的,不能断定的:疑案。疑难。疑义。存疑。[nǐ]1.安定,止息。2.古同“”,比拟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
成语评论

狐疑不断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比如同事突然对你异常热情,你心里嘀咕:“他是不是想让我帮忙背锅?”这种反复琢磨却拿不准的状态,就是典型的“狐疑不断”。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——邻居家的狗连续三天半夜狂吠,你既担心小区治安,又怕是自己多心,这种矛盾心理恰如成语描绘的“像狐狸般多疑”。

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狐疑不断?上周朋友小张的故事或许能说明问题。他无意间听到上司说“有些人该调整岗位了”,接下来一周都在猜“是不是在说我”。信息不全时,大脑会自动编织各种可能性,就像拼图缺了关键块,我们只能用想象填补空白。

面对狐疑不断该怎么办?菜市场王大妈的做法值得借鉴。当她发现常买的摊位突然涨价,没有暗自揣测“是不是看我好欺负”,而是直接问:“今天菜价涨了是进货贵了吗?”结果得知是因暴雨影响了收成。主动沟通往往比闷头猜疑更能破解困局。

现代人比古人更容易陷入狐疑状态。智能手机推送的每条新闻都可能引发联想:收到银行短信会条件反射“是不是诈骗”?看到伴侣深夜回消息会下意识想“在和谁聊天”?信息爆炸时代,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量是古人的千百倍,但辨别真伪的能力未必同步提升。

有个有趣现象:越是重要的事情,狐疑感往往越强烈。就像家长发现孩子书包里有陌生文具,既怕冤枉了孩子,又担心漏掉潜在问题。这时候可以借鉴中医“望闻问切”的思路——先观察孩子近期表现,再找合适时机温和询问,比直接质问更能保护信任关系。

与其说狐疑不断是性格缺陷,不如看作认知进化的副产品。远古人类靠警惕性避开危险,现代社会则将这种本能转化为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敏感。下次当你对工作群里的某个表情包产生疑虑时,不妨泡杯茶,等三分钟再回复,或许就能避开许多不必要的内心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