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èi
  • ju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ú yí wèi jué

成语解释:狐疑:犹豫,狐性多疑。传说狐狸多疑。形容心里疑惑,一时决定不下来

成语出处:《剪灯余话·贾云华还魂记》:“过横楼西,适有两巷相联,莫知何者可达,狐疑未决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犹豫不决

繁体字形:狐疑未决

英文翻译:Doubtful

狐疑未决的意思
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
疑:[yí]1.不信,猜度(duó):疑惑。疑问。疑心。疑团。疑虑。疑窦。疑点。疑端。猜疑。怀疑。半信半疑。2.不能解决的,不能断定的:疑案。疑难。疑义。存疑。[nǐ]1.安定,止息。2.古同“”,比拟。

未:1.副词。1.不:未便。未知可否。2.没;没有:未见此人。2.地支的第八位。3.未时,旧式记时法,相当于十三点到十五点。

决:1.水冲破堤岸;开口子:决口。2.确定;拿定主意:表决。犹豫不决。3.确定最后胜负:决赛。决出前三名。4.副词。一定:决不后退。5.处(chǔ)死:枪决。处决。

成语评论

人们常说“狐疑未决”,这个词到底怎么用?举个现实例子:老张接到两个公司的高薪offer,一家是成熟外企但需要常驻海外,另一家是初创企业但发展空间大。他每天反复对比利弊,甚至在饭桌上都会突然冒出一句:“你们说海外工作会不会耽误孩子教育?”这种既想抓住机会又怕选错路的纠结状态,就是典型的“狐疑未决”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仔细想想,现代社会选择过剩反而让人更难决策。就像网购时面对同款商品的十几个链接,买家秀和差评越看越迷糊。去年我帮表妹选大学专业时深有体会,金融、计算机、心理学各有优劣,她整整三个月都在反复推翻自己的决定。

有人要问:犹豫不决是不是性格缺陷?其实未必。明朝嘉靖年间,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就多次“狐疑未决”。面对倭寇突袭战术,他放弃正面硬拼,选择耗时三个月的筑城防御策略。这种看似迟疑的决策,后来被证明是扭转战局的关键。可见关键时刻的审慎思考,反而能避免盲目行动带来的风险。

不过长期困在犹豫中确实影响生活。有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:让两组人选购手机,第一组必须当场决定,第二组可以带回家慢慢想。结果第二组的购买满意度反而更低,因为过度分析放大了每个选项的缺点。这提醒我们,与其在100%正确性上较劲,不如建立“够好就行”的决策标准。

从个人经验看,快速决策能力是可以训练的。我开始用“决策清单法”,把关键因素按重要性排序。比如找工作就看薪酬权重30%、发展空间40%、通勤时间20%、其他10%。当选项量化后,原本模糊的焦虑会转化成可计算的比较。这个方法未必完美,但确实帮助我走出了很多决策泥潭。

最后想说,生活不是数学题,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。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旅人,与其在原地反复核对地图,不如选条路先走起来。毕竟每条路上都有独特的风景,而真正的错误,往往不是选择本身,而是因为害怕选错而永远停滞不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