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uǎn
  • fèi
  • zhī
  • jǐ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uǎn fèi zhī jǐng

成语解释:指抢劫、偷窃之类。
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匈奴传赞》:“是时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亡干戈之役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小的惊扰

繁体字形:犬吠之警

英文翻译:robbery

犬吠之警的意思

犬:狗:警犬。猎犬。牧犬。军用犬。丧家之犬。鸡鸣犬吠。

吠:(狗)叫:狂吠。鸡鸣犬吠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警:1.戒备:警惕。警戒。2.(感觉)敏锐:机警。警觉。3.使人注意(情况严重);告诫:警报。警告。警世。惩一警百。4.危险紧急的情况或事情:火警。报警。5.警察的简称:民警。武警。交通警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犬吠之警”这个成语,字面上看像是和狗叫有关,但它实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里有人深夜遛狗时,狗突然对着草丛狂吠,主人立刻停下脚步观察四周,结果发现是只野猫窜过。虽然虚惊一场,但这种警惕性就是“犬吠之警”的体现——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保持警觉。

可能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狗叫来打比方?”其实古人用这个意象特别巧妙。狗天生对陌生动静敏感,哪怕只是树叶沙沙响,它们也会立刻竖起耳朵。这就像生活中我们遇到潜在风险时,身体会比大脑更快做出反应。比如收到陌生号码的转账短信,即使知道可能是诈骗,手指还是会停顿几秒——这种下意识的防备心,就是现代版的“犬吠之警”。

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。同事小王在会议上突然说:“这个方案可能有法律风险。”虽然当时没人发现具体问题,但团队还是重新做了合规审查,最终避免了合同漏洞。事后大家笑称这是“办公室的犬吠之警”——看似小题大做,实则防患未然。这个场景也让我想到:适度的警惕不是疑神疑鬼,而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。

不过要注意的是,成语背后也藏着智慧的分寸感。就像邻居家的狗每见快递员都要叫上十分钟,反而让主人错过重要包裹。生活中若对每个微小信号都过度反应,可能会陷入“草木皆兵”的焦虑。这让我联想到现代人刷手机时,总担心错过消息提示音的心态——如何区分“必要的警觉”和“无谓的消耗”,或许才是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课题。

观察身边会发现,善于运用“犬吠之警”的人往往有个共同点:他们像经验丰富的牧羊犬,既能察觉狼群的威胁,也不会被兔子的影子吓到。比如投资人老张,看到行业政策变动就立刻分析影响范围,但不会因为股市单日波动就仓促抛售。这种基于事实的警惕性,既保护了羊群(资产),又不会让自己疲于奔命。

最后想到个有趣的对比:古人用犬吠防范盗贼,现代人用手机警报接收天气预警。虽然工具在变,但人类对“预警信号”的重视从未改变。下次听到楼道里的狗叫声,或许可以会心一笑——这不只是宠物的日常,更是跨越千年的生存智慧在闪光。

犬吠之警的造句

  1. 造句 遥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。
  2. 造句 昭君出塞,边塞地区“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亡干戈之役”,出现和平局面达60年之久。
  3. 造句 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忘干戈之役。
  4. 造句 史载,昭君和亲后,“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亡干戈之役”(《史记·匈奴传》赞)。
  5. 造句 “边城晏(夜)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。
  6. 造句 因为有你,汉匈两族团结和睦、国泰民安、边城宴闲、牛马布野、三世无犬吠之警、黎庶忘干戈之役。
  7. 造句 昭君作为和平使者出塞以后,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,边疆地区出现了“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,人民炽盛,牛马布野”的和平景象。
  8. 造句 史载,昭君出塞后出现了“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”的和平景象,这是说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。
  9. 造句 从此以后,这一带出现了“遥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”的安定局面。
  10. 造句 自昭君和亲后,双方化干戈为玉帛,铸刀剑为犁锄,北方边陲出现了“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,三世无犬吠之警,黎庶无干戈之役”的和平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