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ú dú shēn sī
成语解释:反复地阅读,认真地思考。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送安犉秀才失解西归》: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用于文章等
繁体字形:熟讀深思
英文翻译:thoroughly read and deeply think
熟:[shú]1.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(跟“生2”相对,2.—3.同):西瓜已经熟了。4.(食物)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:熟菜。饭熟了。5.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:熟皮子。熟铁。6.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:熟人。熟视无睹。这条路我常走,所以很熟。7.熟练:熟手。熟能生巧。8.程度深:睡得很熟。深思熟虑。[shóu]义同“熟”(shú)。
读:[dú]字的念法;读音:异读。“长”字有两读。[dòu]语句中的停顿。古代诵读文章,分句和读,极短的停顿叫读,稍长的停顿叫句,后来把“读”写成“逗”。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,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。见〖句读〗。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思:[sī]1.想,考虑,动脑筋:思想(a.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;b.想法,念头;c.思量)。思忖。思索。思维。沉思。寻思。见异思迁。2.想念,挂念:思念。思恋。相思。3.想法:思绪。思致(新颖独到的构思、意趣)。构思。4.姓。[sāi]〔于思〕多胡须的样子,如“自捋颔下,则于思者如故矣”。
“熟读深思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扎实的学习态度,但具体怎么做才算真正践行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明读《西游记》时,不仅记住了“三打白骨精”的情节,还专门对比了电视剧改编与原著细节差异,发现孙悟空的心理变化在不同版本中呈现得截然不同——这种既反复阅读文本,又主动思考背后逻辑的行为,就是典型的熟读深思。
问:为什么现在强调熟读深思?答: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,很多人追求“5分钟读完一本书”的速成法。但就像吃压缩饼干和享受美食的区别,真正的知识吸收需要咀嚼消化。上周看到某位历史博主误把小说情节当史实引用,正是缺乏深思导致的尴尬案例。
我曾在博物馆见过令人震撼的场景:有位老先生带着放大镜研究青铜器铭文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朝代的字形演变。这种将“熟读”具象化为观察每个笔画特征,把“深思”转化为跨时代对比的研究方法,比单纯拍照打卡有意义得多。
问:普通学习者如何实践?答:尝试“三次阅读法”或许有效。第一次通读把握整体,第二次标注疑问点,第三次带着问题查资料验证。有位程序员朋友用这个方法读技术文档,发现官方手册里某个函数说明与实际运行效果不符,后来还在开发者论坛得到了作者亲自解答。
有趣的是,过度追求“熟读”也可能陷入误区。去年参加读书会时遇到位能背诵《论语》全文的学员,但当大家讨论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在现代职场中的应用时,他却难以举出具体事例。这提醒我们:记忆是船,思考才是桨,两者缺一不可。
观察教育领域的变化会发现,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推行“项目式学习”。比如让学生们不仅背诵物理公式,还要设计桥梁模型并解释承重原理。这种将知识运用与现实问题结合的教学方式,本质上就是培养熟读深思能力的创新尝试。
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,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这个成语——不必苛求逐字背诵,但要培养持续追问的习惯。下次看到社交媒体上的热点新闻时,不妨多问句“这个消息源可信吗?”“数据背后的逻辑成立吗?”,这就是当代人的“熟读深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