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diǎn
  • jīng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iǎn jīng zhī bǐ

成语解释:笔:文笔。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。
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顾恺之传》:“恺之每画人成,或数年不点目睛。人问其故。答曰:‘四体妍蚩,本无阙少于妙处,传神写照,正在阿睹中。’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文章或作品的一部分

繁体字形:點睛之筆

英文翻译:punchline

点睛之笔的意思

点:1.液体的小滴:雨点儿。掉点儿了。2.小的痕迹:墨点儿。斑点。3.汉字的笔画,形状是“、”。4.几何学上指没有大小(即没有长、宽、高)而只有位置,不可分割的图形。如两直线的相交处、线段的两端都是点。5.小数点,如432.5读作四三二点儿五或四百三十二点儿五。6.表示少量:一点儿小事。吃点儿东西再走。7.用于事项:两点意见。8.一定的地点或程度的标志:起点。终点。冰点。沸点。据点。先突破一点。9.事物的方面或部分:优点。重点。特点。10.姓。11.铁制的响器,挂起来敲,用来报告时间或召集群众。12.旧时夜间计时用更点,一更分五点:五更三点。13.时间单位,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。14.规定的钟点:误点。到点了。15.点心:茶点。早点。糕点。

睛:眼珠儿:目不转睛。定睛一看。画龙点睛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笔:1.写字画图的用具:毛笔。铅笔。钢笔。粉笔。一支笔。一管笔。2.(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的)笔法:伏笔。工笔。败笔。曲笔。3.用笔写出:代笔。直笔。亲笔。4.手迹:遗笔。绝笔。5.笔画:笔顺。笔形。6.a)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:一笔钱。三笔账。五笔生意。b)用于字的笔画:“大”字有三笔。c)用于书画艺术:写一笔好字。他能画几笔山水画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喂!说到“点睛之笔”,这成语可太有意思了。你肯定听过“画龙点睛”的故事吧?传说张僧繇画龙不点眼睛,一点上龙就飞走了。说白了,这就是在强调“关键细节”能让整件事儿活过来。比如你写篇文章,前面写得天花乱坠,最后要是没个扎心的金句收尾,读者可能挠挠头说:“就这?”

那问题来了:到底啥才算“点睛之笔”?举个栗子啊,小王做年终汇报,PPT数据密密麻麻看得人眼晕。结果他最后甩出一句:“咱们部门今年省下的电费,够给全体员工发三年奶茶!”台下瞬间掌声雷动。你看,这就是用具体场景把冷冰冰的数字变活了,跟往龙眼睛上抹金粉一个道理。

不过老实说,找这个“点睛之笔”可不容易。有次我帮朋友改婚礼誓词,他原本写得像工作报告。我让他加了句“以后洗碗归我,剩饭归你”,新娘当场笑出眼泪。要我说啊,这玩意儿就跟炒菜放盐似的——放对了地方,整盘菜才有灵魂。

话说回来,现在短视频时代更讲究这个。前几天看到个美食博主,教做蛋炒饭愣是拍了三分钟,最后揭开电饭煲说:“米要是会说话,这会儿该喊救命了!”弹幕立马炸锅。你发现没?现代人找“点睛之笔”,越来越喜欢带点反差的幽默感。

依我看呐,这成语放现在不光是艺术创作的事儿。就像上周公司新来的实习生,愣是把枯燥的会议纪要整理成思维导图,还标了个“老板金句集锦”。您猜怎么着?大领导直接点名表扬。所以说啊,能把平凡事儿做出彩的那下“咔嚓”,就是当代打工人最需要的生存技能。

最后扯句实在的,咱普通人也不用追求多高大上。就像我妈包饺子,非得在褶子中间按颗枸杞,说是“给日子添点红火气”。你别说,这土味点睛法,吃着就是香!

点睛之笔的造句

  1. 造句 最后,他又加了几句,自认为是点睛之笔,没想到到了老师眼里却成了画蛇添足。
  2. 造句 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,点睛之笔,妙笔生花,意境深远,照应前文,升华主题。
  3. 造句 这首诗中的“绿”字可谓是一字千金,画龙点睛之笔呀!
  4. 造句 青春是一张画卷,高考是点睛之笔;人生是前进之途,高考是转折之路;人生是扬帆之行,高考是催动之风;人生是登山之道,高考是垫脚之石。愿学子金榜题名,考有所成。
  5. 造句 您用点睛之笔,点亮希望的路途;您用真挚的爱,谱写人生的赞歌;您用智慧的根,传授生命的真谛。9.10教师节,祝老师幸福如意,健康永远!
  6. 造句 作为这一似曾相识幻觉的点睛之笔,新家隔壁已被美国特工部买下,这样,即使他的邻居,对他来说也很眼熟了。
  7. 造句 金属柜门、线条最早出现在整体橱柜中,成为橱柜的点睛之笔。
  8. 造句 牌匾的题款乃是画龙点睛之笔。
  9. 造句 标题作为整个新闻的点睛之笔,其英译中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
  10. 造句 红色短裙与深色上衣的撞色搭配是整套装扮的点睛之笔,天凉时换成利索的长裤,再来一款大牌范儿的手包,工作上的闯劲儿立马就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