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xíng nì jì
成语解释:隐蔽形迹,不露真相。
成语出处: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豪爽》:“狡吏奸豪,潜形匿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等
繁体字形:潛形匿跡
英文翻译:Disappear
潜:1.隐在水下:潜泳。潜到海底。2.隐藏;不露在表面:潜伏。潜流。潜移默化。3.秘密地:潜逃。4.指潜力:革新挖潜。5.姓。
形:1.形状:圆形。方形。图形。地形。2.形体;实体:有形。无形。形影不离。3.显露;表现:喜形于色。形诸笔墨。4.对照:相形见绌。5.姓。
匿:隐藏;不让人知道:隐匿。匿名。匿居深山。匿影藏形。
迹:1.留下的印子;痕迹:足迹。血迹。笔迹。踪迹。2.前人遗留的事物(主要指建筑或器物):古迹。陈迹。事迹。史迹。3.形迹:迹近违抗(行动近乎违背、抗拒上级指示)。
说到"潜形匿迹"这个成语,大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?是武侠剧中蒙面夜行的侠客,还是自然界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变色龙?这个源自《太平广记》的成语,本意是隐藏形迹、不露踪迹,但它的应用场景远比字面意思更丰富。
在职场中,新入职的小张就深谙此道。他主动要求参与项目却不抢风头,总是默默完成关键任务。当经理问起"这个方案最棘手的部分是谁解决的",同事们才惊觉小张早已用专业知识化解了危机。这种不张扬的处事方式,不正符合"潜形匿迹"的智慧吗?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"韬光养晦"有什么区别?其实前者更强调行动层面的隐蔽性,后者侧重才能的暂时隐藏。就像春天的竹笋,潜形匿迹是它在地下悄悄生长的状态,而破土而出时展现的生机,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成果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也在更新迭代。比如网络安全领域的白帽子黑客,他们像数字世界的隐形卫士,既要深入系统查找漏洞,又要避免被恶意程序察觉。这种攻防博弈中的隐蔽技巧,正是高科技版的"潜形匿迹"。
但凡事过犹不及。我曾见过创业者过分追求低调,错失融资良机;也目睹学者因过度谦虚,研究成果被他人抢先发表。这提醒我们:潜形匿迹是策略而非目的,就像夜行衣终究要在天明时褪去,关键时机仍需主动亮相。
观察城市里的共享单车调度员会发现有趣现象:他们总在夜深人静时调整车辆分布,白天却"消失"在街角。这种有节奏的隐蔽与显现,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现代版的潜形匿迹——在合适的时间隐藏,在需要时自然显现价值。
当信息透明化成为时代趋势,有人担忧潜形匿迹会失去意义。但细想各类隐私保护技术的热潮,恰恰证明人们既渴望连接又需要安全距离。或许真正的智慧,在于掌握隐蔽与显露的平衡艺术,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,自有其运行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