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ng shuǐ wú dà yú
成语解释:指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汉书 东方朔传》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劝诫人
繁体字形:清水無大魚
英文翻译:No big fish in clear water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鱼: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2.(Yú)姓。
说起“清水无大鱼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字面意思:清澈的水里养不出大鱼。其实这个成语更多用来比喻环境或条件的限制,导致无法孕育出杰出的人才或成就。比如:“小公司刚起步,清水无大鱼,暂时请不到行业顶尖专家,但团队灵活性反而成了优势。”这种情况下,成语既承认客观局限,也暗示着另辟蹊径的可能性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清水里就养不了大鱼?从生态角度看,过于清澈的水体缺乏浮游生物等养分,鱼群难以获得充足食物。映射到现实中,资源匮乏、机会稀缺的环境确实会限制个体发展。比如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,学生接触优质培训的机会少,自然更难与大城市的孩子竞争名校名额。
但换个角度想,这个成语真的在强调“环境决定论”吗?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个提醒:当我们处在“清水环境”时,与其抱怨条件不足,不如主动改变策略。就像沙漠里能开出依米花,北欧小国也能诞生世界级企业。关键在于认清现实却不被现实框住——没有深水区,我们可以建造循环系统;缺乏现成资源,不妨发展独特优势。
职场中常见这样的案例:某项目预算紧张(清水),团队反而激发出更强的创新能力(培养特殊鱼种)。就像用短视频平台白手起家的博主,虽然起步时没有专业设备,但独特的创意内容反而形成了个人IP。这验证了成语的深层智慧:制约条件可能成为激发变通的契机。
观察身边会发现,很多成功故事都始于“清水环境”。我认识的设计师朋友,最初在县城打印店工作,接触不到高端设计案。但他通过研究市井审美,反而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格设计,现在作品常被博物馆收藏。这说明当“水清”时,找准差异化的生存策略,比单纯追求“水深”更重要。
当然,我们也要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理解。就像海水养殖会分不同盐度区域,现实中的环境限制往往存在弹性空间。重要的是培养“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极致”的思维,毕竟热带鱼不会因为羡慕深海鲸鱼而否定自己的生存方式。每个环境都能孕育属于它的独特价值,这才是“清水无大鱼”留给现代人的真正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