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ú píng duàn gěng
成语解释:浮萍:浮在水上的萍草;梗:草木茎。比喻漂泊无定的人
成语出处: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1回:“到家时,养起头发,听凭父母择一头亲事,结果终身,再不作浮萍断梗,路柳墙花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浮萍斷梗
英文翻译:Duckweed broken stem
浮:1.停留在液体表面上(跟“沉”相对):浮萍。油浮在水上。浮云。脸上浮着微笑。2.在水里游:他能一口气浮到对岸。3.在表面上的:浮土。浮雕。4.可移动的:浮财。5.暂时的:浮记。浮支。6.轻浮;浮躁:他人太浮,办事不踏实。7.空虚;不切实:浮名。浮夸。8.超过;多余:人浮于事。浮额。9.姓。
萍:1.浮萍。2.红萍,水生蕨类植物。即满江红。浮生于水面,叶绿色,秋季转红色。全草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,又可作绿肥。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梗:1.植物的枝或茎:菜梗。2.直;挺直:梗着脖子。3.阻碍:从中作梗。
今天看到有人用“浮萍断梗”形容职场人的漂泊感,突然觉得这个成语特别贴切。比如可以说:“疫情后远程办公普及,许多年轻人成了数字游民,像浮萍断梗般在不同城市间流转。”水面的浮萍没有根系,折断的植物茎秆失去养分供给——这种既自由又不安的状态,不正是当代人常有的生活写照吗?
为什么用植物比喻人生?其实古人早就发现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存在共通性。宋代杨万里写“浮萍漂泊本无根”,清代小说里用“断梗飘蓬”描写江湖侠客,都是把人的际遇投射到植物上。这种比喻自带画面感,比直白说“居无定所”更有诗意。
上周碰到个有趣案例:有个自由插画师在社交媒体自称“蒲公英型打工人”,每年跟着艺术展会迁徙。评论区立刻有人接话:“你这哪是蒲公英,明明是浮萍断梗还带wifi!”这种新旧意象的碰撞特别有意思,说明古老成语完全能适配现代语境。
漂泊就一定是负面状态吗?我倒觉得要看视角。就像浮萍虽然无根,却能借水流接触新环境;断梗的植物虽然失去母体,却可能通过扦插获得新生。去年在青海遇到个房车旅居的摄影师,他说:“固定地址像盆栽,移动生活像水培,各有各的养分。”这个解读给了传统成语全新的乐观维度。
对比其他类似成语,“萍水相逢”侧重偶然相遇,“浪迹天涯”强调主动选择,而“浮萍断梗”更突出被动中的适应性。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“反脆弱”,在不确定中培养出独特的生存智慧。下次遇到工作变动或城市迁移时,不妨把这个成语当作提醒:暂时的漂泊或许正在拓展你生命的宽度。
最近在读《游牧人生》,书中那些住在厢式货车里的美国老人,让我想到成语里的“断梗”意象。他们主动切断传统生活锚点,却在车轮上建立起新的社群网络。这让我重新思考:所谓扎根,未必非要固定在一处土壤,学会在流动中汲取养分,何尝不是当代人的新型生存技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