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í zhū lài gǒu
成语解释:见“泥猪疥狗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回:“天下竟有这等人物!如今看来,我竟成了泥猪癞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贬低人
繁体字形:泥猪癩狗
英文翻译:Pig and dog
泥:[ní]1.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。2.像泥的东西:印泥。枣泥。[nì]1.用灰、泥等涂塞:泥墙。泥炉膛。2.死板;不灵活:拘泥。
猪:哺乳动物。分家猪和野猪。家猪分肉用、脂用和兼用三类。头大,鼻和嘴都长,眼小,耳大,脚短,身肥。肉供食用,皮可制革,鬃可制刷子,并可做其他工业原料。
癞:1.癞病,即麻风病。2.因生癣疮而毛发脱落的病。3.像生了癞的:癞蛤蟆。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“泥猪癞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怪,但它其实是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普通、实则低劣的人或事物。比如有人抱怨:“公司里总有几个偷懒耍滑的同事,每天混日子,简直是泥猪癞狗,拖累团队效率。”这里用“泥猪癞狗”来比喻不称职的人,既形象又带着一丝无奈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是不是只能用来骂人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在小说里读到:“江湖中鱼龙混杂,泥猪癞狗之辈常混迹其中”,这里的成语更多是描述环境的复杂性,而非单纯贬低某个人。它的核心在于强调“表面普通、内里糟糕”,用好了反而能增加表达的层次感。
个人觉得,“泥猪癞狗”这种带点方言色彩的词特别生动。比如朋友吐槽网购踩雷:“看商品图片挺精致,到手才发现做工粗糙,真是泥猪癞狗!”这时候用成语代替直白的“差劲”,反而多了点幽默感。不过要注意场合,熟人之间调侃更合适。
再举个反向例子:如果有人把普通事物强行吹捧得很高端,可以说“别把泥猪癞狗包装成金镶玉”。这种对比用法能快速点破虚假宣传,同时避免直接冲突。成语就像调味料,用得巧妙能让表达更有趣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本身在演变。像“泥猪癞狗”这类老派成语,现在年轻人可能更爱用“摆烂”“水货”等网络词。但偶尔换个说法,反而能让沟通跳出惯性思维——毕竟新鲜感才是吸引注意力的秘密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