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í zhū jiè gǒu
成语解释: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。
成语出处:元·马致远《任凤子》第二折:“再谁想泥猪疥狗生涯苦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贬低人
繁体字形:泥猪疥狗
英文翻译:Pig scabies
泥:[ní]1.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。2.像泥的东西:印泥。枣泥。[nì]1.用灰、泥等涂塞:泥墙。泥炉膛。2.死板;不灵活:拘泥。
猪:哺乳动物。分家猪和野猪。家猪分肉用、脂用和兼用三类。头大,鼻和嘴都长,眼小,耳大,脚短,身肥。肉供食用,皮可制革,鬃可制刷子,并可做其他工业原料。
疥:疥疮,疥螨病的俗称。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很多人第一次听到“泥猪疥狗”这个成语时,可能会疑惑:这到底是在形容什么?其实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沾满泥巴的猪”和“长满疥疮的狗”,用来比喻外表肮脏或行为低劣的人或事物。比如你看到有人穿着邋遢、说话粗俗,可能会和朋友吐槽:“你看他那副泥猪疥狗的样子,真该好好收拾下自己!”
这个成语只能在贬义场合用吗?不一定。比如朋友家的小狗刚在泥坑打滚完,你可以开玩笑说:“你家毛孩子现在活脱脱一只泥猪疥狗!”这时候语气轻松,反而显得亲切。这说明语境和语气决定了成语的情感色彩,就像炒菜放盐,量多量少味道完全不同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骂人专用”的成语吗?我认为这正是汉语的智慧所在。比起直白地说“你太脏了”,用“泥猪疥狗”既保留了批评的力度,又给语言蒙上一层文化滤镜。就像吃辣椒配冰水,辛辣过后还有回甘。
在职场中,这个成语其实能发挥警示作用。比如看到同事总用敷衍的态度工作,可以说:“方案写得泥猪疥狗似的,客户看了要掀桌子。”这种表达既点明问题,又比直接说“你做得太差”更容易被接受。毕竟谁都明白,成语就像包着糖衣的药丸,批评的话也能变得容易下咽。
最后分享个真实场景:去年小区改造时,施工队把建材乱堆乱放。业委会主任在群里发了张照片,配文“咱们小区快成泥猪疥狗窝了”。第二天建材就码得整整齐齐——你看,四个字的威力,抵得过千言万语的抱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