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hóu yī guàn
成语解释:同“沐猴而冠”。
成语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十探子》第二折:“你这等人,乃沐猴衣冠之辈,马牛襟裾之材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人面兽心的人
繁体字形:沐猴衣冠
英文翻译:a worthless person in imposing attire
沐:1.洗头发,也泛指洗涤:沐浴。栉风沐雨。2.借指蒙受:沐恩。3.姓。
猴:1.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外形略像人,身上有毛,多为灰色或褐色,有尾巴,行动灵活,好群居,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,吃果实、野菜、鸟卵和昆虫等。通称猴子。2.乖巧;机灵(多指孩子):这孩子多猴啊!3.像猴似的蹲着:他猴在台阶上嗑瓜子儿。4.姓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冠:[guān]1.帽子:皇冠。桂冠。衣冠整齐。怒发冲冠。2.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:鸡冠。树冠。[guàn]1.把帽子戴在头上(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,表示已成年):未冠(不到二十岁)。2.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:县名前冠上省名。3.居第一位:冠军。名冠全球。4.指冠军:夺冠。三连冠(连续三次获得冠军)。5.姓。
“沐猴而冠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猴子洗完澡戴上帽子,实际用来形容人虚有其表、装模作样。比如公司新来的领导每天西装革履开会讲大道理,但遇到实际问题只会推卸责任,同事私下嘀咕:“这真是沐猴而冠,光会摆架子不干实事。”
有人问:这成语到底想批评什么现象?其实它直指一种“表里不一”的行为——就像猴子穿上人的衣服依然改不了猴性,生活中有些人靠外在包装伪装自己,但一开口办事就暴露了真实水平。
记得前年同学聚会,有个做微商的朋友开着租来的豪车赴宴,张口闭口“资源整合”“顶层设计”,结果被问到具体运营模式时支支吾吾。事后大家感叹:“这不就是现代版沐猴而冠么?包装得再华丽,肚子里没真东西迟早露馅。”
可能有人好奇:这种情况为什么屡见不鲜?观察发现,在快节奏的社会竞争中,不少人误以为“形象工程”比真才实学更重要。就像直播网红靠滤镜打造完美人设,某些职场人用PPT技巧掩盖专业短板,这种走捷径的心态反而容易让人掉进沐猴而冠的陷阱。
我曾在博物馆听到导游讲解楚汉故事:当年项羽攻占咸阳后急着回江东炫耀,谋士劝他立足关中,他却说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”。这种只重表面风光的心态,不正是成语背后的历史注脚吗?放到今天,依然值得引以为戒。
个人认为,与其花精力扮演别人眼中的“成功人士”,不如踏实修炼内功。就像真正的好茶不必用镶金茶具,有实力的人自带光芒。下次见到沐猴而冠的现象,不妨当作提醒:外在形象可以修饰,但内在的底气永远需要真本事支撑。
生活就像多棱镜,既能映照出精心设计的外表,也会折射出未经修饰的本质。在注重形象管理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把握这个度——既不必刻意扮丑,也不能让外在成为掩盖内在的戏服。毕竟,真正的得体,是表里如一的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