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rěn shēng tūn
成语解释:受了气而勉强忍耐,不说什么话。形容窝囊。
成语出处:元·张国宾《合汗衫》第一折:“他一世儿为人,半世儿孤贫,气忍声吞,何日酬恩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敢出声抗争
繁体字形:氣忍聲吞
英文翻译:To bear one's breath and swallow one's voice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忍:1.忍耐;忍受:忍痛。2.狠心;硬着心肠:忍心。残忍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吞:1.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:吞吐。吞咽。吞噬。狼吞虎咽。气吞山河。忍气吞声。2.兼并,侵占:吞没(mò)。吞并。吞蚀。吞占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——明明心里憋着一股气,却不得不把话咽回肚子里?这种"有火发不出"的状态,用成语来说就叫"气忍声吞"。比如新入职的小张发现同事的方案存在明显漏洞,但碍于自己是新人,只能先保持沉默,这就是典型的气忍声吞。
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气忍声吞?其实这就像开车时的刹车系统。当新手司机遇到突发状况,猛踩刹车虽然不够优雅,却能避免更大危险。职场中面对上司的错误决策时,老李选择先记下问题,等合适时机再提建议,这种"刹车式沟通"往往比当场争执更有效。
但气忍声吞真的是万能解药吗?我曾在超市目睹一位妈妈面对哭闹的孩子,先是强忍怒火轻声规劝,发现无效后果断带孩子离开现场。这说明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单纯忍耐,而在于判断什么时候该沉默,什么时候该行动。
当代社会有个有趣现象:越是成熟的人,越懂得区分"有价值的沉默"和"无意义的憋屈"。就像品茶师能尝出水的不同层次,善于处理情绪的人能在气忍声吞时保持思考,在需要发声时清晰表达。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通过不断实践获得的。
从心理学角度看,适度的气忍声吞其实是对情绪的精细化管理。就像专业运动员会在比赛前调整呼吸节奏,我们在面对冲突时,给自己三秒钟的冷静期,往往能避免90%的冲动决策。但要注意的是,这不应该成为逃避问题的借口。
观察身边那些活得通透的人,他们既不会像爆竹一点就炸,也不会像闷葫芦始终不响。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,该让提琴沉默时就轻轻抬手,该让铜管爆发时就奋力挥棒。生活中的情绪管理,何尝不是这样需要精准把握时机的艺术?
下次当你感觉要爆发时,不妨试试"三问法":这事三年后还重要吗?我的反应能解决问题吗?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?这三个问题就像三把钥匙,能帮你打开理性思考的大门。记住,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生气,而是懂得如何与情绪共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