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tūn qì rěn
成语解释:吞:咽下。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,不敢出声抗争
成语出处:明·高明《琵琶记·瞷询衷情》:“夫人,非是我声吞气忍,只为你爹行势逼临,怕他知我要归去,将人厮禁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敢出声抗争
繁体字形:聲吞氣忍
英文翻译:To swallow one's voice and bear one's breath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吞:1.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:吞吐。吞咽。吞噬。狼吞虎咽。气吞山河。忍气吞声。2.兼并,侵占:吞没(mò)。吞并。吞蚀。吞占。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忍:1.忍耐;忍受:忍痛。2.狠心;硬着心肠:忍心。残忍。
“声吞气忍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明明心里有委屈或愤怒,却硬生生憋着不表现出来。比如同事把项目失误推到你头上,你为了团队和谐暂时不争辩;或者家人误解你乱花钱,你默默记账等合适时机再解释——这些都属于“声吞气忍”。
为什么有人选择“声吞气忍”?举个例子:小张发现领导的方案有漏洞,但会上其他人都没吭声。他心想:“直接反驳可能会让领导下不来台,不如先记下问题,私下沟通。”这种权衡利弊后的克制,反而可能让事情解决得更顺利。可见,适度的忍耐不一定是懦弱,而是成熟的表现。
但“声吞气忍”就一定是好的吗?我曾在工作中见过相反案例:李姐被客户无理指责,连续三个月忍着不说,结果某天突然爆发辞职,团队被迫接手烂摊子。这说明长期压抑情绪就像吹气球,不及时释放终会爆炸。真正的智慧在于分辨何时该忍,何时该表达。
历史故事里其实早有启示。韩信受胯下之辱时选择“声吞气忍”,后来成就大业;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后,若不主动出击,又何来复国?这让我想到:忍耐的价值,在于给行动争取时间,而非成为逃避的借口。
当代人如何处理这种矛盾?有个巧妙的方法是设定“忍耐阈值”。比如给自己定规则:同一件事若忍到第三次还无改善,就必须用合适的方式沟通。既避免了冲动坏事,又防止变成任人拿捏的软柿子。毕竟,会忍耐的人很多,但带着清醒认知去忍耐的人,才能真正掌控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