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ǔ jī jiān mó

成语解释:肩膀和肩膀相摩,车轮和车轮相撞。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苏秦列传》:“临葘之涂,车毂击,人肩摩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、状语;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

繁体字形:轂撃肩摩

英文翻译:hubs hit hubs and shoulders rub shoulders

毂击肩摩的意思

毂:[gū][毂辘](gū·lu)同“轱辘”。[gǔ]车轮的中心部分,有圆孔,可以插轴。
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
摩:[mó]1.摩擦;接近:摩拳擦掌。摩天大厦。2.抚摸:摩弄。3.研究;切磋:揣摩。观摩。4.摩尔的简称。[mā]〔摩挲〕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移动:把衣服摩平了。挲(sa)。

成语评论

毂击肩摩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特别贴近生活。比如,你站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门口,看到马车一辆接一辆驶过,车轮的“毂”互相碰撞,行人的肩膀都快蹭到一起了——这不就是今天大城市的早晚高峰吗?不过,这种拥挤背后藏着什么意义呢?其实,它反映的不仅是热闹,更是一种经济繁荣的象征。人越多、车越挤,说明这里充满活力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放到现在还能用吗?”当然可以!比如描述节假日的商业街,店铺门口排长队,电动车和行人交错穿行,喇叭声和谈笑声混在一起,这就是现代版的“毂击肩摩”。有趣的是,这种拥挤反而成了城市烟火气的标志,甚至有人专程去打卡体验这种“人挤人”的热闹。

再换个角度想,为什么古人会用“毂”和“肩”来作比喻?其实这两个字特别有画面感。车轮的“毂”是车辆的核心部件,碰撞声能直接传递交通密度;而“肩摩”则用身体接触的实感,把拥挤具象化了。试想如果用“人山人海”来形容,反而少了那种动态的摩擦感和声音的层次。

不过,成语背后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。比如某旅游古镇为了营造“毂击肩摩”的氛围,放任摊贩占道经营,结果救护车都开不进去。这时候的拥挤就从文化符号变成了安全隐患。个人认为,真正的繁荣不该以牺牲公共秩序为代价,就像好的交通规划能让车流密集却不混乱。
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《战国策》,当时描述的是齐国都城临淄的盛况。有意思的是,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在北京国贸或上海陆家嘴看到的场景,本质上和古人记录的竟如此相似。或许这就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某种轮回——技术会变,但人群聚集产生的能量场始终未变。

下次遇到堵车或排队时,不妨换个视角:眼前的“毂击肩摩”不仅是烦恼,更是社会活力的另类证明。就像火锅店门口的长队,排得越久反而越让人好奇味道——这种矛盾又真实的人间百态,或许正是成语能流传千年的魅力所在。

毂击肩摩的造句

  1. 造句 日本东京终日毂击肩摩,既是世界级的大都会,又是交通事故最多的城市之一。
  2. 造句 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,地有一粟难加之势。
  3. 造句 历史上,宝塔古街上丝经行林立,“茧丝上市之际,毂击肩摩,尤非它市所能及”。
  4. 造句 空闲时,逛街成为女人们的首选节目。每逢周末或节日,女人总是邀上二三个女友,悠悠荡荡穿行于毂击肩摩街巷,流连忘返于目不暇接的超市商场,边走边聊,开释压力,解放自己。
  5. 造句 这里的老人回忆,历史上宝塔街商气十足,以经营丝行和米行为主,杨同昌、毕万茂等丝经行林立,“茧丝上市之际,毂击肩摩,尤非它市所能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