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ér hòu zhǐ
成语解释:死了以后才停止。形容奋斗终身,贡献出一切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晋语》:“天二子之良,将勒营其君,复使立于外,死而后止,何日以来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;指奋斗终身
繁体字形:死而后止
英文翻译:After death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止:1.停止:止步。止境。不止。2.拦阻;使停止:禁止。制止。止血。止痛。止得住。止不住。3.(到、至…)截止:展览从10月1日起至10月14日止。4.仅;只:这话你说过不止一次了。5.姓。
“死而后止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儿陌生?没错,它其实是“死而后已”的变形表达,原意是“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”,常用来形容为某个目标坚持到底的精神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如此极端的词汇表达“坚持”?
举个例子,想象一位乡村教师扎根山区30年,即使疾病缠身仍坚持上课。旁人劝他休息,他却说:“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,我就不会停下。”这种近乎执着的奉献,恰是“死而后止”的生动写照——它强调的不是“死亡”本身,而是用一生去兑现承诺的态度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拼命三郎”式的精神吗?我的观察是:当代人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,但这不意味着放弃坚持。就像程序员攻克技术难关时,连续几周熬夜调试代码;创业者为了产品上线,吃住都在办公室——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“死而后止”的现代版本:在特定阶段全情投入,但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的深层价值在于“持续专注”。我曾采访过一位非遗传承人,她40年只做一件事:修复古陶瓷。当被问及何时退休,她摸着手中的瓷片笑道:“哪天手抖得拿不稳镊子了,自然就停了。”这种将热爱融入生命的坚持,或许比字面意义上的“至死方休”更有现实意义。
换个角度看,“死而后止”也在提醒我们:真正的坚持不是盲目耗尽自己,而是找到值得为之长期投入的事业。就像种一棵树,前三年可能看不到明显变化,但根系在土壤中悄然生长。当时间积累到某个临界点,便会迎来爆发式的成长。这种“延迟满足”的智慧,或许才是这个成语留给现代人最宝贵的启示。
当我们在讨论坚持与放弃的边界时,不妨记住: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“永不停止”,而是清楚自己为何出发。正如马拉松选手不会全程冲刺,但始终知道终点在哪。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,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专注,或许就是对“死而后止”最好的当代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