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ūn
  • zhī
  • z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ī jūn zhī zuì

成语解释:欺骗君主的罪行

成语出处: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回:“且煌煌天语,谁敢有违,以自取欺君之罪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封建社会背景

繁体字形:欺君之辠

英文翻译:The crime of deceiving the king

欺君之罪的意思

欺:1.欺骗:自欺欺人。童叟无欺。2.欺负:仗势欺人。欺人太甚。

君:1.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。2.敬辞。称对方:汪君。诸君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
成语评论

欺君之罪”这个词听起来挺吓人的,但到底是啥意思呢?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古代大臣偷偷把灾情报成丰收,皇帝发现后大怒,这就是典型的欺君之罪。就像现在员工伪造报表骗老板,事情败露肯定没好果子吃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古代欺君之罪为啥判得这么重?其实这和皇权制度有关——皇帝代表着国家权威,欺骗皇帝就等于动摇统治根基。就像现代公司里,员工集体造假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崩盘,老板自然要下狠手整顿。

来看个接地气的例子:电视剧里常见的情节。某个官员为保乌纱帽,硬说闹饥荒的地方“百姓安居乐业”,结果钦差大臣实地查访,看到饿殍遍野的惨状。这种明目张胆的欺瞒,放今天就是严重的渎职行为。

现代职场有没有类似情况?当然有!比如销售总监虚报业绩,让公司错误扩大生产,最后库存积压资金断裂。虽然不会掉脑袋,但职业信誉基本毁干净了。这告诉我们:任何时代,系统性欺骗都会引发连锁反应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古人处理欺君案件时常说“其心可诛”。重点其实不在“欺”这个动作,而在“存心蒙蔽”的恶意。就像现在食品安全造假,消费者愤怒的不只是产品问题,更是商家故意害人的险恶用心。
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远超字面含义。它提醒我们:建立信任需要十年,毁掉信任只要一次欺骗。不过也不必过分紧张,现代社会完善的监督机制,其实比古代“砍头威慑”更能有效预防欺骗行为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穿越回古代,你会选择当个耿直谏臣,还是圆滑处世?这个两难选择,恰好体现了“欺君之罪”概念背后,关于忠诚与生存的永恒矛盾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但人性的考验始终相似。

欺君之罪的造句

  1. 造句 吃吃皇帝不禁勃然大怒,他下令惩办奇奇厨师的欺君之罪,责打五百大板。
  2. 造句 他现在能担得起一条欺君之罪么?
  3. 造句 次年春天,天牛假传圣旨之事泄漏,玉皇以欺君之罪贬天牛管理南天门粮仓,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抢走所有口粮和种子。
  4. 造句 放肆!你竟然敢在金殿上大声喧哗!你这是犯了欺君之罪!
  5. 造句 这可是欺君之罪!娘娘可是仍不愿原谅国主?
  6. 造句 明明是他自己也不通报一声,这回为了丹青她真的是连欺君之罪的谎言也撒了。
  7. 造句 再说白华冒名受赏的事儿被卫兵泄露出去,犯了欺君之罪,被判处死刑。
  8. 造句 可以开始了!未到之人全部按照欺君之罪处理!
  9. 造句 来人,公孙文犯有欺君之罪,把他给寡人拉出去砍了。
  10. 造句 据这里人说,以前只准建单孔桥,造双孔便犯了欺君之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