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 huáng zhī rǔ
成语解释:栖遑:忙忙碌碌,奔波不定的样子。四处奔忙,不得安居的劳辱
成语出处:晋·陆机《演连珠》:“利尽万物,不能睿童昏之心;德表生民,不能救栖遑之辱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奔波劳苦
繁体字形:棲遑之辱
英文翻译:The humiliation of dwelling
栖:[qī]鸟在树枝或巢中停息。也泛指居住或停留:栖止。两栖。[xī]〔栖栖〕不安定的样子。
遑:空闲;闲暇:不遑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“栖遑之辱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张力。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人在奔波劳碌或处境艰难时,还要承受外界的轻视或侮辱。比如,一个创业者为了项目四处奔波借钱,却被合作伙伴当众嘲笑“瞎折腾”,这种身心俱疲又遭打击的状态,就是典型的“栖遑之辱”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戳中痛点?因为它捕捉到了双重困境:一是现实中的被动奔波,二是尊严层面的被动伤害。比如古代故事中,谋士献策却被君主当众羞辱“纸上谈兵”——既要在乱世中求生存,又得忍受人格贬低,这种内外夹击的困境让成语有了更强的代入感。
现代人怎么避免陷入“栖遑之辱”?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边界感。职场新人熬夜赶方案却被上司说“效率低下”,这时候需要区分“客观批评”和“主观贬损”——前者是改进的动力,后者才是真正的“辱”。学会用专业能力筑起护城河,比单纯隐忍更重要。
有个真实的案例:某设计师连续加班改稿二十版,客户却用“审美太土”否定全部方案。如果设计师陷入自我怀疑,就是掉进了“栖遑之辱”的陷阱;但若他能冷静分析客户需求,用数据证明设计转化率,反而可能扭转局面。这证明应对羞辱的关键,在于把情绪伤害转化为行动策略。
有人认为忍受屈辱是成大事的必经之路,但我的观察是:新时代的奋斗逻辑正在改变。就像登山者不会故意在暴风雪中硬闯,真正的强者更懂得选择战场。与其在持续消耗尊严的环境里硬扛,不如转换赛道寻找能发挥价值的空间——毕竟,证明自己的方式从来不止一种。
下次当你感觉陷入“既奔波又受气”的怪圈时,不妨停下来想想:这种屈辱是阶段性的考验,还是系统性的压制?答案或许会帮你找到破局的关键钥匙。人生的棋盘很大,有时候挪动一颗棋子,胜过在原地拼死抵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