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ū mù zài shēng
成语解释: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。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。
成语出处:宋 苏辙《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》:“岂谓圣恩未弃,见桑榆,枯木再生,重沾雨露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又获得生机
繁体字形:枯木再生
英文翻译:Dead wood regeneration
枯:1.(植物等)失去水分:枯萎。枯槁。枯草。枯骨。2.(井、河流等)变得没有水:枯井。海枯石烂。3.肌肉干瘪:枯瘦。4.没有生趣;枯燥:枯坐。5.芝麻、大豆、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:菜枯。茶枯。麻枯。6.姓。
木:1.树木:伐木。果木。独木不成林。2.木头:枣木。榆木。檀香木。3.棺材:棺木。行将就木。4.质朴:木讷。5.反应迟钝:木然。木头木脑。他反应有点木。6.麻木:两脚冻木了。舌头木了,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。7.姓。
再:1.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用“又”,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“再”:这部书前几天我又读了一遍,以后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。b)表示更加:高点儿,再高点儿。再多一点儿就好了。c)表示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怎样:学习再不努力,就得留级了。离开车只剩半个钟头了,再不走可赶不上了。d)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:你再解释,他也不会同意的。e)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结束之后:咱们看完了这个节目再走。你把材料整理好再动笔。f)表示另外有所补充:再则。再不然。院子里种着迎春、牡丹、海棠、石榴,再就是玫瑰和月季。2.再继续;再出现:青春不再。良机难再。3.姓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说到“枯木再生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枯死的树干重新发芽的画面。但成语背后的深意,你真的理解吗?举个例子,张大爷家院子里有棵老槐树,去年被雷劈得焦黑,没想到今年春天树根旁竟冒出嫩绿的新芽。邻居都说这是“枯木逢春”,张大爷却念叨着:“这不就是枯木再生嘛!”你看,自然界的奇迹和人类的语言智慧就这么巧妙地融合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枯木再生不就是植物复活吗?跟我们生活有啥关系?”其实这个成语早就跳出了自然现象的范围。去年我朋友的公司资金链断裂,团队解散时连办公室绿植都蔫了。半年后他带着新项目东山再起,如今办公室那盆枯了半边的发财树居然也重新长出了绿叶——枯木再生的场景,在创业者的故事里同样鲜活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还藏着人生哲学。老家祠堂有块明代牌匾,木质腐朽却用金漆修补出“枯木龙吟”四个大字。修复师傅说:“木头烂了反而能吸收更多漆料,比新木头更扛岁月。”这让我想到,人生经历的挫折就像木质腐朽的过程,反而为后来的重生积蓄了养分。
现代生活中,枯木再生的智慧随处可见。智能手机回收行业把旧电路板变成艺术品,服装设计师用破布头拼出新时装,这些不都是另类的“枯木再生”?上周在798艺术区看见用建筑废料做的雕塑,生锈钢筋和碎水泥块组成的装置艺术,反而比光鲜的新材料更具冲击力。
说到个人体会,我书房那盏台灯最让我感慨。三年前灯罩烧焦,灯柱断裂,本打算丢弃时灵机一动,用麻绳缠绕破损处,现在倒成了朋友争相拍照的复古风灯具。这个改造过程让我明白:所谓“再生”,关键不在物体本身,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换个视角看待残缺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植物学家发现,真正枯死的树木其实无法再生,能重新发芽的树看似枯萎实则还保留着生机。这个发现倒给成语增添了新注解——那些看似绝望的处境里,或许本就藏着未被察觉的生命力。就像冬天落尽叶子的梧桐,春天来临时总会证明,它从未真正死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