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ín xià qīng fēng
成语解释:同“林下风气”。
成语出处:《天雨花》第一回:“我思女子之中,若通些文艺,必竟脱俗,就是不美,自有一种文雅可观,料不是油盐酱醋的恶气。必然言谈举止,都带些林下清风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女性
繁体字形:林下清風
英文翻译:Clear wind under the forest
林:1.成片的树木或竹子:森林。竹林。2.林业: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。3.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:民族之林。碑林。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“林下清风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专为文人雅士打造的形容词,但它其实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远。举个例子:老张退休后搬到乡下,每天在自家竹林边喝茶看书,邻居都说他“活成了林下清风的样子”。这里既没有夸张的赞美,也没有刻意的模仿,只是用四个字就勾勒出一种质朴的生活状态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引发共鸣?关键在它抓住了两个意象——"林下"代表自然归隐,"清风"象征澄澈心境。就像小王最近把公司高管职位辞了,跑到云南开民宿,朋友调侃他"终于能享受林下清风了",其实说的是他在商业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哪有什么真正的林下清风?我倒觉得,这个成语更像是个动态标尺。李姐每天早高峰挤地铁时,会特意提前两站下车,沿着梧桐道慢慢走到公司。这十分钟的"城市林下",不也是现代版的清风时刻?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正在突破传统语境。去年某科技公司把园区设计成森林办公区,员工开玩笑说这是"赛博林下清风"。虽然带着调侃,但说明人们始终渴望在喧嚣中保留一片精神自留地。这种需求本身,或许比成语的原始含义更值得关注。
与其纠结是否达到古人定义的标准,不如把"林下清风"看作生活态度的选择。就像同事老赵,他坚持每周日关掉手机去钓鱼,妻子说他"装模作样",我倒觉得这何尝不是普通人对"林下"意境的现代诠释?清风从来不在形式,而在心头那缕自在。
当城市灯光越来越亮,信息流越来越急,"林下清风"反而显露出新的现实意义。它不再是文人专属的标签,而成为每个现代人都能触碰的生活方式——可能是阳台上的三盆绿植,也可能是午休时躲进楼梯间读诗的十分钟。这些碎片化的清风时刻,正在重组我们对传统意象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