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ī lǎo lín xià
成语解释:指回到幽雅处所,度过晚年
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翩翩》:“大业已归老林下,意侄已死,忽携佳孙美妇归,喜如获宝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退休
繁体字形:歸老林下
英文翻译:Under the old forest
归:1.返回:归国华侨。无家可归。2.还给;归还:物归原主。3.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:殊途同归。千条河流归大海。把性质相同的问题归为一类。4.由(谁负责):一切杂事都归这一组管。5.属于(谁所有):功劳归大家。这些东西归你。6.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,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:批评归批评,奖金一分也没少给。7.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。8.姓。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林:1.成片的树木或竹子:森林。竹林。2.林业: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。3.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:民族之林。碑林。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“归老林下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的退隐场景——大侠放下江湖恩怨,回山里种田钓鱼。但它的实际含义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:年轻时拼搏半生,年老后回归简单自然的状态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张教授退休后归老林下,每天读书写字,反倒比从前更精神了。”
“归老林下”和普通退休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。隔壁王大爷退休后天天在家看电视剧,这叫退休;而李奶奶搬到郊区开荒种菜、教邻居做手工,这才算得上“归老林下”。前者是被动接受生活节奏的改变,后者是主动创造理想的生活形态。
我曾在终南山遇到位程序员,他辞职后在半山腰建了座木屋。早上敲代码,下午打理菜园,晚上用天文望远镜观星。这种现代版“归老林下”很有意思——不是彻底与世隔绝,而是用技术手段重新定义归隐。他笑着说:“归隐不是躲进山洞,是给自己划条能量补给线。”
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也向往这种状态?最近三年社交媒体上“逃离北上广”的话题暴涨187%。朋友小陈在互联网公司996三年后,毅然回老家承包果园。他说:“在写字楼里当PPT纺织工,不如实实在在看着桃树开花结果。”这种对确定性的渴望,或许正是快节奏社会催生的反向选择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城市白领流行在阳台种菜,在客厅搭帐篷露营。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“微缩版归老林下”,用碎片化的自然体验对冲工作压力。就像老话说的“大隐隐于市”,现代人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。
站在个人角度,我倒觉得“归老林下”不必等到白发苍苍。每年抽段时间关掉手机,去乡间住几天,这种定期清零反而能让职场续航更持久。毕竟,真正的归隐不是物理空间的转移,而是学会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桃花源。
最近看新闻,某科技公司推出“数字归隐套餐”,帮用户自动屏蔽工作消息、生成虚拟田园风光。这种赛博朋克式的解决方案,既荒诞又真实地映照着现代人的困境。或许未来的“归老林下”,会是现实与虚拟交织的新型生存状态。
说到底,无论是竹篱茅舍还是智能木屋,核心都在于对生活主控权的把握。就像那位山居程序员说的:“重要的不是住在哪里,而是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关掉电脑,抬头看看真正的星空。”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,或许才是当代社会最珍贵的“归隐智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