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īng
  • fēng
  • gāo
  • ji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īng fēng gāo jié

成语解释:喻人品格纯洁,节操高尚。

成语出处:唐·牟融《题赵友》诗:“我有清风高节在,知君不负岁寒交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节操

繁体字形:清風高節

英文翻译:clear breeze and bright principles

清风高节的意思
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”,讽刺。
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
节:[jié]1.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:竹节。关节。2.段落:章节。3.量词。表示分段的物体:两节烟筒。4.节日;时令:国庆节。清明节。5.事项:礼节。细节。6.限制;俭省:节制。开源节流。7.删略:节本。节录。8.操守:节操。晚节。9.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:持节。10.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。每小时航行1海里(约合1.852千米)称为1节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。[jiē]〔节骨眼儿〕〈方〉比喻紧要的、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。骨(gu)。

成语评论

清风高节”常用来形容人品格高尚、不染尘埃。比如:“王老先生退休后婉拒企业高薪聘请,回乡教书育人,乡邻都说他真有清风高节之德。”这里用具体场景展现了不慕名利的气节。

有人问:这个词只能用在官员身上吗?其实不然。明代画家徐渭生活清贫却坚持艺术追求,友人赠他“半生清风高节,满纸烟云纵横”的评价,说明艺术家同样适用这个成语。

现代生活中如何体现?某社区书记常年骑自行车上班,把公车让给办事群众,这种朴实的作风让百姓真切感受到“清风高节”就在身边。品格高尚不需要惊天动地,细微处见精神更可贵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清风高节不应成为道德枷锁。就像北宋范仲淹既坚守"先天下之忧而忧"的操守,又能灵活处理政务,说明高尚品格与务实作风可以并存。真正的高洁应当像竹,既有挺拔风骨,也懂随风俯仰的生存智慧。

有个有趣现象:近年古装剧里清官形象常配竹纹服饰,这种视觉符号其实源自"清风高节"的文化意象。当观众看到剧中人拂袖而去不贪分毫,潜意识里已经接收到了这个成语传递的精神内核。

有人疑惑:在物质社会谈清风高节是否过时?看看那些匿名捐款的普通人,或是疫情期间主动降薪的企业家,这些鲜活案例证明,时代永远需要这种精神。就像山间清泉,越是浑浊的环境,越显其澄澈可贵。

个人认为,清风高节不应是束之高阁的牌匾,而该化作日常选择。就像朋友公司那位坚持不收红包的采购主管,用每月省下的应酬费给员工买书,这种务实的高洁比空谈道德更有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