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ān
  • wǎ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í tiān wǎng dì

成语解释:谓遍天下。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一回:“听哀告,听哀告!贱躯流落谁知道,谁知道!极天罔地,罪恶难分颠倒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極天罔地

英文翻译:The sky is beyond the earth

极天罔地的意思

极:1.顶点;尽头:登峰造极。无所不用其极。2.地球的南北两端;磁体的两端;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:南极。北极。阴极。阳极。3.尽;达到顶点:极力。极目四望。物极必反。极一时之盛。4.最终的;最高的:极度。极端。极量。5.“极”也可做补语,但前头不能用“得”,后面一般带“了”,如“忙极了”。6.姓。
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
罔:1.蒙蔽:欺罔。2.无;没有:置若罔闻。3.古同“网(網)”。4.古又同“”。
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
成语评论

极天罔地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其实描绘了一种极其宏大、无处不在的状态。比如在描写自然景观时,可以说:“站在雪山脚下仰头望去,云雾缭绕间,冰川的冷光极天罔地般覆盖了整个视野,连呼吸都仿佛被冻结。”这里用“极天罔地”强调了自然力量的磅礴与无孔不入。

为什么用这个词?其实它比“铺天盖地”更带文学色彩,适合需要渲染强烈氛围的场景。比如描述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:“洪水裹挟着泥沙,极天罔地地冲垮了村庄的防线,连屋顶的瓦片都被卷入了浑浊的漩涡。”这样的表达不仅突出灾害的规模,还隐含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词只能用于负面场景吗?未必。比如在科技领域,可以这样写:“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极天罔地地渗透进生活,从手机推荐算法到无人驾驶汽车,技术的触角正重塑着人类的日常。”这里传递的是一种中性的、不可逆转的趋势感。

个人看来,“极天罔地”像一把双刃剑——用好了能瞬间提升文字的张力,但过度堆砌反而显得刻意。比如在描写创业者的奋斗时:“他带着极天罔地的决心闯入陌生领域,失败的风险如影随形,但每一步脚印都成了未来的路标。”这里将抽象的决心与具象的风险结合,避免了词汇本身的夸张感。

语言的生命力在于流动。或许“极天罔地”不会成为高频词,但它的存在提醒我们:汉语的丰富性远超日常所需,而发掘这些“冷门佳酿”,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文字冒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