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ūn hūn hào hào
成语解释:苍茫浩渺。
成语出处:唐·罗隐《谗书·槎客喻》:“彼河之流,彼天之高,宛宛转转,昏昏浩浩,有怪有灵,时颠时倒,而子浮浮其间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昬昬浩浩
英文翻译:In a daze
昏:1.天刚黑的时候;黄昏:晨昏。2.黑暗;模糊:昏暗。昏黄。昏花。天昏地暗。3.头脑迷糊;神志不清:昏庸。昏头昏脑。4.又同“婚”。
昏:1.天刚黑的时候;黄昏:晨昏。2.黑暗;模糊:昏暗。昏黄。昏花。天昏地暗。3.头脑迷糊;神志不清:昏庸。昏头昏脑。4.又同“婚”。
浩:1.盛大;巨大:浩大。浩繁。2.多:浩博。浩如烟海。
浩:1.盛大;巨大:浩大。浩繁。2.多:浩博。浩如烟海。
提到“昏昏浩浩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:它到底什么意思?其实这个词常被用来描述一种模糊而庞大的状态,比如雾气笼罩的清晨,或是思绪混乱却难以理清的时刻。举个例子:“山间的晨雾昏昏浩浩地弥漫开来,远处的村庄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纱。”这样的画面感是不是立刻浮现了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昏昏浩浩”而不是“朦朦胧胧”?这里有个微妙差别——前者更强调“范围广”且“状态混沌”,比如形容一场复杂的社会变革:“那个时代的思潮昏昏浩浩,新旧观念交织碰撞,谁也无法预料未来的方向。” 这种用法既点出了混乱感,又暗示了影响力的深远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“连续加班三天后,小李的脑子昏昏浩浩的,连最简单的报表数据都看串行了。”这里既描述了精神疲惫的混沌感,又暗示了这种状态已经蔓延到整个工作状态。有趣的是,这种“既局部迷糊又整体失控”的状态,在快节奏生活中并不少见。
关于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,我的个人观点是:它更适合描述抽象概念或宏大叙事。比如在分析历史事件时,用“昏昏浩浩”能同时传达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。但要注意避免滥用——当描述具体的小范围混乱时,“晕头转向”可能更贴切。
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:古人其实更常用“浩浩”形容壮阔景象(如“浩浩汤汤”),而“昏昏”多指神志不清。这两个词组合后产生的化学效应,意外地契合了现代人对某些复杂现象的感知。下次遇到既庞大又模糊的事物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或许能给你的表达增添几分诗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