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ì gàn wàng shí
成语解释: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。形容专心致志,勤勉不懈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·儒林传上·尹敏》:“与班彪亲善,每相遇,辄日旰忘食,夜分不寝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等
繁体字形:日旰忘食
英文翻译:Forget to eat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旰:[gàn]晚,天色晚:旰食宵衣(天晚才吃饭,天未亮就穿衣起床,多用以称谀帝王勤劳政事)。[hàn]〔旰旰〕盛大的样子,如“皓皓旰旰,丹彩煌煌”。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“日旰忘食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离我们很近。比如一位程序员为了赶项目进度,从早上九点对着电脑敲代码,直到深夜才发现自己连午饭都没吃——这不就是“忙到天黑都忘了吃饭”的典型例子吗?这种状态究竟算“拼命”还是“低效”?答案或许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里。
记得刚工作时,团队里有位前辈总在办公室留到最晚。有次我问他:“您这样日旰忘食,不怕把身体累垮吗?”他笑着指指白板上密密麻麻的项目节点:“关键时刻的专注投入,就像给重要目标按下加速键。”后来项目庆功宴上大家才知道,他那段时间每天带饭却总放到凉透,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忘我状态,反而让他提前完成了核心模块开发。
有人可能会问:古人点油灯熬夜读书叫“日旰忘食”,现代人刷手机到深夜算不算?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“主动选择”和“被动消耗”。就像我表弟备战考研时,他会刻意把手机锁进抽屉,这种有意识的专注和漫无目的刷短视频带来的疲惫感,本质上完全不同。前者是掌控时间的工具,后者反倒成了时间的俘虏。
在这个随时会被信息洪流冲散注意力的时代,“日旰忘食”的精神内核其实在悄悄进化。我观察过公司里效率最高的同事,他们不会无休止耗在办公室,而是像给手机设置勿扰模式那样,给自己划定深度工作时段。有位产品经理的妙招是把重要会议安排在下午四点——既避开了饭后困倦期,又能利用“下班前必须完成”的压力感提高专注度。
有年轻朋友曾跟我吐槽:“现在讲究工作生活平衡,这种老派成语是不是过时了?”我的体验恰恰相反:正是因为选择变多了,才更需要判断何时该全情投入。去年带队做创新项目时,我们团队经历过两周的“冲刺期”,那段时间大家自动进入“日旰忘食”状态,但提前约定好项目结束后调休——就像跑马拉松时合理分配体力,关键路段确实需要加点速。
说到底,这个流传千年的成语像面镜子,照出不同时代人们对“专注”的理解。它提醒我们的不是要机械地“忘记吃饭”,而是要学会在纷扰中守住那份心无旁骛的定力。就像老木匠雕琢作品时会自然忽略时间的流逝,当找到真正值得投入的事情时,“日旰忘食”或许就是幸福感的另类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