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uān qù xùn guó
成语解释:殉国: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。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。
成语出处:北魏·杨衒兺《洛阳伽蓝记·追光寺》:“既见义忘家,捐生殉国,永言忠烈何日忘之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为国捐躯
繁体字形:捐軀殉國
英文翻译:Sacrifice one's body for one's country
捐:1.舍弃;抛弃:捐弃。捐生(舍弃生命)。捐躯。2.捐助:捐献。捐钱。募捐。3.税收的一种名称:车捐。上了一笔捐。
躯:身体:身躯。七尺之躯。为国捐躯。
殉:1.为了追求某种理想或维护某种事物而牺牲自己的生命:以身殉国。2.殉葬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提到“捐躯殉国”,大家可能立刻想到历史剧里的悲壮场景,比如战士在战场上高喊口号冲向敌阵。但这个词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吧:文天祥面对元朝劝降时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正是用生命诠释了捐躯殉国的精神。
有人问:现代人还需要这种精神吗?其实,捐躯殉国不单指战死沙场。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、医生在疫情中坚守岗位,本质是用个人安危换取他人安全,这何尝不是当代的“殉国”呢?国家由无数个体组成,守护同胞就是守护国家。
记得去年郑州暴雨,那个用树枝当警示牌、在齐腰深水中站了三小时的辅警,他可能没想过当英雄,但那一刻的坚持就是最朴素的爱国情怀。这种精神内核从未消失,只是表现形式随时代变化。
有人困惑:这种牺牲值得吗?这让我想起《觉醒年代》里的陈延年。他本可以像父亲陈独秀那样用笔战斗,却选择用鲜血唤醒民众。不同时代有不同战场,有人用生命换时间,有人用时间换未来,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安心生活。
个人认为,捐躯殉国更像一种精神坐标。就像北斗星不一定要摘下来,却能指引方向。普通人未必需要壮烈牺牲,但看到他人危难时愿意伸手,工作中坚守底线,这些日常选择其实都在参与建设更好的国家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古汉语里“殉”本指陪葬,后来引申为主动追随理想。当我们说“为XX事业奋斗终生”,何尝不是新时代的“殉道”精神?语言在演变,但人性中的光辉始终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