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o sān xián sì
成语解释:见“挑三拣四”。
成语出处:袁静《新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,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,你还挑三嫌四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过分地挑剔
繁体字形:挑三嫌四
英文翻译:pick and choose
挑:[tiāo]1.担:挑水。2.选择:挑选。3.挑剔:挑毛病。4.扁担和它两端挂着的东西:货挑儿。5.量词。用于成挑的东西:一挑水果。[tiǎo]1.用细长的东西的一头把东西举起或弄起:挑帘子。2.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:挑火(拨开炉灶的盖火,露出火苗)。挑刺。3.挑动:挑拨是非。4.一种刺绣方法。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,连针带线从底下穿过去,以构成花纹、图案等。5.也叫提。汉字的一种笔画,即“㇀”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嫌:1.嫌疑:避嫌。涉嫌。2.嫌怨:前嫌。挟嫌。3.厌恶;不满意:讨人嫌。嫌贫爱富。大家都嫌他脾气太急。内容不错,文字略嫌啰唆。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朋友约你去新开的餐厅吃饭,你刚坐下就听到邻桌有人抱怨:“菜太咸,空调太冷,服务员动作太慢……”明明菜品整体不错,环境也算舒适,可对方总能找出毛病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挑三嫌四”—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过度关注缺点,忽视整体价值。
核心问题一:挑三嫌四的本质是什么? 举个职场案例:小王提交的方案明明有七个创新点,组长却盯着排版问题反复批评。这种行为的底层逻辑是对细节的过度敏感掩盖了全局观,就像戴着放大镜找灰尘,反而错过了整片星空。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关键在于我们选择把注意力放在哪里。
记得去年帮表弟选电脑的经历特别有意思。他拿着配置单比较了三天,CPU要最新款但价格不能超预算,屏幕要4K分辨率还得轻便。最后发现根本不存在这样的“完美机型”,反而错过了618优惠期。这让我意识到,过度挑剔往往源于认知局限——当我们不了解行业规律时,容易提出互相矛盾的要求。
核心问题二:如何避免成为挑三嫌四的人? 观察街角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包子铺就能得到启发。老板娘从不嫌弃面粉品牌,而是专注研究发酵技术;不计较顾客偶尔的挑剔,反而记住了熟客的口味偏好。这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姿态:建立优先级思维,区分核心缺陷与可包容的不完美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装修过房子的人往往更理解“挑三嫌四”的危害。朋友老张最初要求墙面必须平整如镜,后来发现些许纹理反而让空间更有质感。这让我想到审美包容度与生活幸福感的正相关关系——当我们学会接受事物的天然瑕疵,就像给心灵开了扇透气的窗。
最近读《东京厨房故事》时注意到,日本料理大师对待食材的态度特别值得学习。他们会因时制宜使用当季蔬菜,即便形状不够完美。这种智慧告诉我们:真正的品质不在于挑剔,而在于发现不同特质的最佳应用场景。下次遇到不如意时,不妨试试把“这个不行”换成“这个可以用在哪儿”。
说到底,挑三嫌四就像带着沙袋跑步,既拖慢自己的步伐,也影响同行者的心情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特性若用在产品质检或学术研究领域,反而能成为优势。所以重要的不是批判这种行为本身,而是培养对场景的识别力,知道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,什么时候要适当眯起眼睛。毕竟生活的艺术,往往藏在收放自如的选择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