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uán bù lí shǒu
成语解释:拳:拳术。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。比喻勤学苦练,长期坚持
成语出处:清·无名氏《说呼全传》第七回:“果真拳不离手,待我歇息片时再舞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拳不离手
英文翻译:The Boxer
拳:1.拳头:双手握拳。拳打脚踢。2.拳术:打拳。练拳。一套拳。几手好拳。太极拳。3.拳曲:老大娘拳着腿坐在炕上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罹”,遭受。6.古同“缡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“拳不离手”这成语听着耳熟吗?举个例子:老张退休后天天在公园打太极,邻居夸他动作标准,他摆摆手说:“拳不离手嘛,三天不练自己知道”。
有人会问:为啥非得天天练?其实这个成语讲的是技能保持的底层逻辑。就像手机系统需要定期更新,人的肌肉记忆和思维模式如果长期不用就会"死机"。去年社区组织书法比赛,临时抱佛脚的王阿姨发现自己连毛笔都不会握了,这就是典型的"三天不练手生"。
换个角度看问题:不同领域都需要"拳不离手"吗?钢琴家每天练指法,程序员持续学新语言,连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叔,面糊稠度都要天天调整。有个有趣现象:外卖骑手记新路线比老司机快,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倒逼着必须"日日更新导航系统"。
最近观察到新变化:短视频平台上教人"每天5分钟练口才"的账号特别火。这说明现代人开始把"碎片化坚持"当作新的生存技能。有个朋友每天通勤时听行业播客,两年后意外获得晋升机会,这种"微练习"模式正在改写传统认知。
可能有人质疑:总这么练不累吗?其实关键在找到节奏感。就像跑马拉松要控制配速,技能保持也需要张弛有度。见过健身教练建议学员"练三天休一天",反而效果更好。这提醒我们:持续≠机械重复,而是带着觉察的迭代。
最后说点实在的:现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到2-3年,保持学习敏感度比囤积知识更重要。就像手机不能永远不充电,我们的大脑和技能也需要定期"刷新系统"。下次想偷懒的时候,不妨想想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张——他可能比很多年轻人更懂与时俱进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