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uán bù lí shǒu,qǔ bù lí kǒu
成语解释: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,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。比喻只有勤学苦练,才能使功夫纯熟。
成语出处:林雨《刀尖》: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,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可分开使用
繁体字形:拳不離手,麯不離口
英文翻译:The fist never leaves the hand, the tune never leaves the mouth
拳:1.拳头:双手握拳。拳打脚踢。2.拳术:打拳。练拳。一套拳。几手好拳。太极拳。3.拳曲:老大娘拳着腿坐在炕上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罹”,遭受。6.古同“缡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曲:[qǔ]1.一种韵文形式,出现于南宋和金代,盛行于元代,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,句法较词更为灵活,多用口语,用韵也更接近口语。一支曲可以单唱,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,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。2.(曲儿)歌曲:曲调。戏曲。小曲儿。高歌一曲。3.歌谱: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聂耳作的曲。[qū]1.弯曲(跟“直”相对):曲线。曲尺。弯腰曲背。山回水曲。曲径通幽。2.使弯曲:曲肱而枕(肱:胳膊)。曲突徙薪。3.弯曲的地方:河曲。4.不公正;无理:是非曲直。5.姓。6.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(多为麦子、麸皮、大豆的混合物)制成的块状物,用来酿酒或制酱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罹”,遭受。6.古同“缡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”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?举个简单的例子:小区里每天晨练的张大爷,七十多岁了还在打太极拳,动作行云流水。邻居问他秘诀,他笑呵呵地说:“哪有什么秘诀?就是每天练,一天不练自己知道,三天不练观众就瞧出来了。”你看,这不就是“拳不离手”的活例子吗?
那“曲不离口”怎么理解呢?最近朋友家孩子学小提琴,刚开始拉得像锯木头,但孩子妈坚持让娃每天练半小时。半年后再听,居然能完整拉完《茉莉花》了。孩子妈说:“每天摸琴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效果差太多了。”这种持续投入的状态,完美诠释了“曲不离口”的精髓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就单纯说要坚持练习?其实不止!它更深层的智慧在于揭示专业素养的养成规律。就像我认识的面点师傅老周,三十年如一日凌晨四点起来揉面,他说:“手上功夫骗不了人,偷懒的面团自己会说话。”这种日积月累形成的肌肉记忆,正是专业选手和业余玩家的分水岭。
现代职场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。我见过不少设计师朋友,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空画速写;程序员同事每天坚持写代码,就像作家保持写作手感。有个做自媒体的姑娘说得妙:“粉丝量可以造假,但镜头前的状态骗不了人,天天对着镜头和偶尔露脸,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
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:很多人把“坚持”想得太苦情。其实真正的高手往往乐在其中。就像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姐,摊饼动作跟跳舞似的,她说:“每天不做几十个饼,浑身不得劲儿。”这种把练习变成生活节奏的状态,或许才是持续精进的关键。
可能有人觉得:现在科技发达,还需要这种笨功夫吗?我认识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反而说:“越是智能时代,基本功越重要。就像我们会写代码,但手写算法就像武术家扎马步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”这让我想到,再先进的工具也替代不了持续训练带来的直觉判断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你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需要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”来保持状态的?是每天背单词的外语学习,还是雷打不动的健身计划?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拳”和“曲”,或许就能解锁持续成长的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