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
成语解释:行:行当,职业。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。
成语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四回:“每到一处,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,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,分句;指谈论职业内的事
繁体字形:三句話不離本行
英文翻译:Three sentence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line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句:[jù]1.句子:语句。词句。造句。2.用于语言:三句话不离本行。写了两句诗。[gōu]高句丽(Gāogōulí),古族名,古国名。也作高句骊。又人名用字,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。
话:1.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,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:讲话。会话。土话。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。2.说;谈:话别。话家常。茶话会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罹”,遭受。6.古同“缡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本:1.草木的根:本草(泛指中药)。无本之木。2.事物的根源,与“末”相对:本末(头尾;始终)。根本(根源;彻底;本质上)。3.草的茎,树的干:草本植物。4.中心的,主要的:本部。本体。5.原来:本来。本领。6.自己这方面的:本国。本身。本位。本分(fèn)。
行:[háng]1.行列:双行。杨柳成行。2.排行:您行几?。我行三。3.行业:内行。同行。在行。懂行。改行。各行各业。干一行,爱一行。行行出状元。4.某些营业机构:商行。银行。车行。5.用于成行的东西:一行字。几行树。两行眼泪。[hàng]见〖树行子〗。[héng]见〖道行〗。[xíng]1.走:步行。人行道。日行千里。2.古代指路程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3.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:行装。行程。行踪。西欧之行。4.流动性的;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5.流通;推行:行销。发行。风行。6.做;办:举行。执行。试行。行医。行不通。简便易行。行之有效。7.表示进行某项活动(多用于双音动词前):另行通知。即行查复。8.(旧读xìng)行为:品行。言行。罪行。兽行。9.可以:行,咱们就照这样办吧。算了,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。10.姓。
程序员小王开会时总爱说“咱们得见缝插针优化代码”,同事打趣他“连喝水都能想到写程序”。为什么技术人总用行业术语打比方?其实这是思维定式——大脑会优先调用高频场景的认知模型,就像厨师描述辣度会说“小米椒级别”而不是“痛苦指数”。
医生老张劝患者体检时说“别等病入膏肓才找郎中”,这句话藏着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的碰撞。如何判断专业术语的沟通效果?关键要看受众认知基础——跟老农说“光合作用”不如讲“庄稼晒太阳长个儿”,知识的翻译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。
设计师莉莉改稿时念叨“又要庖丁解牛了”,甲方却以为是菜谱术语。跨行业交流为何容易闹笑话?信息茧房效应让我们误以为常识具有普适性,就像程序员觉得“迭代”等于“改进”,而作家可能理解为“重复劳动”。
个人观察发现,专业术语就像眼镜——用对了能聚焦问题,戴错了就模糊视线。上周给奶奶解释“云端存储”,我说“就像把相片存在邮局保险箱,随时能取”,她立刻懂了。这印证了认知科学家说的:比喻的精准度不在于学术正确,而在于认知匹配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教师群体特别爱说“因材施教”,工程师则常说“量体裁衣”。不同行业用相同逻辑解决专业问题,这恰恰说明知识迁移的重要性。下次听到别人三句不离本行,不妨顺着话头问:“这个思路能用来解决我们部门的问题吗?”往往能碰撞出新火花。
语言学家做过实验:用受训者母语中的农耕谚语教学,学习效率提升40%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:专业表达不是枷锁而是桥梁,关键在于找到接收者的“认知锚点”。就像给小朋友讲重力,说“苹果想找牛顿玩”比万有引力公式更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