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uà
  • zài
  • há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uà bù zài háng

成语解释:指人说外行话,话不投机

成语出处: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说话

繁体字形:話不在行

英文翻译:Not good at words

话不在行的意思

话:1.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,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:讲话。会话。土话。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。2.说;谈:话别。话家常。茶话会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在:1.存在;生存:精神永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父母都在。2.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: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。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。3.留在:在职。在位。4.参加(某团体);属于(某团体):在党。在组织。5.在于;决定于:事在人为。学习好,主要在自己努力。6.“在”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下面多连“不”:在所不辞。在所不惜。在所不计。在所难免。7.表示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条件等:事情发生在去年。在礼堂开会。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。在他的帮助下,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8.正在:风在刮,雨在下。姐姐在做功课。

行:[háng]1.行列:双行。杨柳成行。2.排行:您行几?。我行三。3.行业:内行。同行。在行。懂行。改行。各行各业。干一行,爱一行。行行出状元。4.某些营业机构:商行。银行。车行。5.用于成行的东西:一行字。几行树。两行眼泪。[hàng]见〖树行子〗。[héng]见〖道行〗。[xíng]1.走:步行。人行道。日行千里。2.古代指路程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3.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:行装。行程。行踪。西欧之行。4.流动性的;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5.流通;推行:行销。发行。风行。6.做;办:举行。执行。试行。行医。行不通。简便易行。行之有效。7.表示进行某项活动(多用于双音动词前):另行通知。即行查复。8.(旧读xìng)行为:品行。言行。罪行。兽行。9.可以:行,咱们就照这样办吧。算了,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。10.姓。

成语评论

话不在行”相关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在不擅长的领域强行发言或行动。比如“班门弄斧”,原指在木匠祖师鲁班门前摆弄斧头,如今常被用来善意提醒:与其在不熟悉的领域硬撑,不如先观察学习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些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?”其实它们都在传递一个朴素的道理——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。就像让数学老师教烹饪课,虽然也能勉强应付,但效果肯定不如专业厨师。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邻居王叔非要在家庭聚会上讲解量子物理,结果大家听得云里雾里,这就是典型的“夏虫语冰”。

不过这些成语并不是要打击积极性。比如“问道于盲”这个成语,本意是向盲人问路,但换个角度看,盲人的听觉往往更敏锐。这提醒我们:关键不在于能不能说,而在于是否找准了发言的场合和对象。就像程序员给老奶奶讲解代码,不如教她用手机扫码更实在。

个人认为,这些成语在当代社会有了新解。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什么都懂,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。就像参加学术会议不必强聊明星八卦,朋友聚会也无需硬谈国际形势。找到自己的主场,才能让交流更高效有趣。

下次遇到不熟悉的话题时,不妨试试“移樽就教”——端着酒杯向懂行的人请教。这不仅是种谦逊的态度,更是聪明人的选择。毕竟,承认不懂恰恰是学习的开始,而强撑门面反而容易闹笑话。就像不会游泳的人非要指导别人换气,最后可能自己先呛水。

语言就像工具,用得顺手才是关键。当我们把这些成语背后的智慧融入日常交流,不仅能让沟通更顺畅,还能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更多真诚的互动。毕竟,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什么都懂,但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的人,往往更受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