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mù ér guān
成语解释:视:看待。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。形容不当一回事
成语出处:宋·杨万里《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》:“天下方拭目而观,非观朝廷也,观栻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拭目而觀
英文翻译:Look at it
拭:擦;抹:拭泪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观:[guān]1.看:观看。走马观花。坐井观天。2.景象或样子:奇观。改观。3.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:乐观。悲观。世界观。[guàn]1.道教的庙宇:道观。白云观。2.(Guàn)姓。
“拭目而观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耳熟,但好像和常见的“拭目以待”不太一样?其实,“拭目而观”并不是一个标准成语,可能是“拭目以待”和“冷眼旁观”的结合用法。不过语言本身是活的,如果用它表达“擦亮眼睛观察事态发展”的意思,也能让人理解。下面用几个例子帮你感受它的用法。
比如公司要推出新产品,同事悄悄议论:“这次的设计太激进了,市场反应到底如何?咱们就拭目而观吧。”这里既有期待,又带着理性观察的意味,比单纯说“等结果”更生动。
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?其实它抓住了现代人面对不确定性的典型心态:既不想盲目乐观,又不愿消极等待。比如家长看着孩子备战高考,既希望孩子超常发挥,又担心压力过大,这时候说“咱们拭目而观,做好支持就行”,反而比“一定能成功”更真实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社区要改建公园,设计方案公示后,李阿姨在业主群里说:“绿化带改成停车场到底合不合理?咱们先别急着反对,拭目而观两周看看车流数据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观察的客观性,又暗示了必要时采取行动的可能性。
和“拭目以待”有什么区别?后者更强调被动等待结果揭晓,比如“新电影票房如何,我们拭目以待”;而“拭目而观”多了主动观察、收集信息的动作,比如投资人面对新兴行业会说:“这个赛道还不太明朗,先拭目而观半年再决定。”
个人觉得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种“观察性等待”特别实用。就像看天气预报说要下雨,我们不会干坐着等,而是会一边收衣服一边看云层变化。生活中很多事都需要这种动态关注——既保持期待,又随时准备调整策略。
下次遇到朋友创业、孩子择业这类充满变量的事情时,不妨试试这个说法。它比“走着瞧”更温和,比“我早说了会这样”更开放,还能给自己留出理性思考的空间。毕竟,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,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持续观察中慢慢浮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