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ā
  • ér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uā mù ér shì

成语解释:刮目:擦拭眼睛,指去掉老看法。去掉旧的看法,用新眼光去看待

成语出处:李脃人《暴风雨前》第五部分:“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:‘士三日不见,当刮目而视,吾子有焉!’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取得显著成绩

繁体字形:刮目而视

英文翻译:Scratch your eyes

刮目而视的意思

刮:1.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,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:刮胡子。刮锅。刮下一层皮。2.在物体表面上涂抹(多用于糨糊一类稠东西):刮糨子。3.搜刮(财物)。4.(风)吹:又刮起风来了!
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身边一个不起眼的朋友突然展现出惊人的才能,让你忍不住感叹“这和我认识的TA是同一个人吗?”这时候,用“刮目相视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。比如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李,最初大家只觉得他性格内向,直到某次项目会上,他条理清晰地指出产品设计的逻辑漏洞,在场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视。

“刮目相视”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呢?其实它揭示了一个有趣的认知现象:当我们发现别人身上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时,就像给眼睛做了个深度清洁,需要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对方。就像邻居王阿姨家的高中生小明,常年戴着黑框眼镜在阳台背单词,去年突然代表学校拿下机器人比赛冠军,街坊们现在经过他家楼下都会不自觉地抬头多看两眼。

这种认知刷新往往需要什么前提?答案藏在成语的动词“刮”里。就像手机系统更新需要用户主动点击确认,我们对他人产生新认知也需要实际接触的触发。记得读研时的室友张婷,有次我偶然发现她的速写本里藏着上百幅建筑手绘,这才知道这个天天泡实验室的工科生,竟藏着个建筑设计师的梦想。这种发现比直接听说更令人印象深刻。

生活中更值得玩味的是,这种认知转变常常是双向的。就像刚入职时我的设计稿常被总监批得“体无完肤”,三个月后当我的方案第一次获得客户认可时,总监端着咖啡杯在会议室门口沉吟半晌,那个眼神分明写着“看来要对你刮目相视了”。这让我明白,与其等待别人改变看法,不如用持续进步为自己创造“刮目时刻”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刮目相视”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。那个总点外卖的95后同事可能私下考取了营养师证,广场舞队伍里的大妈说不定藏着短视频制作的绝活。当我们学会用流动的眼光看世界,生活就会像开盲盒般充满惊喜——毕竟,每个人都是有待解读的多维宇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