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shā lì jīn
成语解释:沙里淘金。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取精华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从大量的东西中选精
繁体字形:披沙沥金
英文翻译:Gold in casserole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沥:1.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:沥血。2.一滴一滴落下的液体:余沥。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我们常听说"披沙沥金"这个成语,但具体怎么用呢?举个现代职场例子:小张接手了前任留下的三个硬盘工作资料,面对杂乱无章的文件夹,他花了三天时间分类整理,最终提炼出三份核心客户档案和五份技术文档。这个过程就像在沙滩上淘金,虽然要翻动大量砂石,但最终获得的黄金值得这份辛劳。
有人会问:现在信息唾手可得,为什么还需要这种"笨办法"?其实这正是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——当数据爆炸式增长时,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海量信息里。就像自媒体创作者每天要浏览上百条新闻,最后可能只选取其中三条作为素材,这种筛选本身就是现代版的披沙沥金。
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会"淘金"的人往往更擅长做减法。有位出版社编辑朋友分享,她审阅新人稿件时,会特别注意那些在冗余描述中突然闪光的金句。这让我想到,所谓专业眼光,其实就是经年累月练就的"沙里淘金"能力。
换个生活场景理解:网购时面对500条商品评价,你是逐条阅读还是直接看差评?有经验的买家会先筛选带图的真实评价,再对比中差评内容。这种智慧选择,本质上就是消费者版的披沙沥金。重要的是培养判断力,知道什么样的"沙子"值得翻动。
在技术领域,这个成语有了新诠释。某AI工程师告诉我,他们训练模型时,会先用算法过滤掉90%的无效数据。但剩下的10%仍需人工二次筛选,这种机器与人工协作的筛选机制,让披沙沥金的过程既高效又精准。这启示我们: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可以完美融合。
最后分享个切身经历:去年帮博物馆整理抗战史料时,我们在发黄的旧报纸堆里偶然发现张战地记者手稿。那一刻的惊喜,就像淘金者突然触到金砂。这种经历让我相信,只要保持耐心和敏锐,再纷繁的"沙堆"里都藏着等待被发现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