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ā
  • pō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ī shā pōu pú

成语解释:披:分开。剖:剖开。璞:含有玉的石头。从沙粒中区分出金子,从石头里剖出美玉。比喻从许许多多人中间识别、挑选出所用的人才。

成语出处:唐·刘禹锡《唐尚书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铭序》:“一入中禁考策词,三在天官第章句,披沙剖璞,由我而显者落落然居多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披沙剖璞

英文翻译:Cutting through the rough

披沙剖璞的意思
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
剖:1.破开:解剖。剖视。2.分辨;分析:剖析。剖白。

璞:1.含玉的石头,也指没有琢磨的玉。2.姓。

成语评论

披沙剖璞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生僻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——就像在沙堆里翻找,最终发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。比如你整理旧书时,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,里面竟然记录着爷爷年轻时创业的宝贵经验。这时候你感慨:“整理旧物真是披沙剖璞啊!”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披沙剖璞”而不是“沙里淘金”?其实前者更强调“发现隐藏价值”的过程。就像公司HR筛选简历时,从几百份模板化内容里找出那个写着自己开发过公益项目的候选人,不仅需要眼力,更需要理解“璞玉”尚未闪耀的特质。

最近朋友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:某博物馆志愿者在整理捐赠品时,从一堆破旧陶片中识别出宋代窑口的残件,最终拼凑出完整器型。这种专业领域的“披沙剖璞”,让我想到每个行业都需要这种“识货”的能力——数据工程师在海量信息中定位关键指标,编辑从投稿中挖掘新锐作者,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思维模式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更广义的应用。去年帮创业团队优化产品时,我们发现用户差评里藏着真实的改进需求。有位用户抱怨“功能太多记不住”,反而促使团队开发出极简模式,这就是典型的“从吐槽中剖璞玉”。负面信息经过筛选提炼,往往能转化为创新动力。

个人认为,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“披沙剖璞”更像是一种生存智慧。我们每天接触3000条以上的广告信息,但真正值得关注的可能不超过10条。培养这种筛选能力,不是要变得挑剔,而是学会像考古学家那样,带着好奇心和耐心,在寻常处发现不寻常的价值。

下次当你觉得某个任务像大海捞针时,不妨换个角度:或许你正在进行的,正是一场充满惊喜的“剖璞之旅”。那些需要反复推敲的细节,费时费力的验证过程,最终指向的可能是远超预期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