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shā jiǎn jīn
成语解释:披:分开;捡:挑选。拨开沙子,挑选金子。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
成语出处:清·汪师韩《诗学纂闻》:“‘池塘’‘园柳’之篇,‘白云’‘绿涤’之作,‘乱流’‘孤屿’之句,‘云合’‘露泫’之词,披沙捡金,寥寥可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从大量的东西中选精
繁体字形:披沙捡金
英文翻译:Picking up gold with sand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捡:拾取:捡柴。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(比喻因小失大)。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“披沙拣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实用:就像淘金者从沙子里筛选金子一样,比喻从大量繁杂的事物中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比如你刚入职一家新公司,面对堆积如山的行业报告和客户资料,可能会感慨:“这简直是披沙拣金的活儿啊!”这时候你需要快速抓住关键数据,忽略无关细节,才能高效完成任务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大海捞针’有什么区别呢?”其实两者都强调“筛选”,但“披沙拣金”更侧重主动寻找有价值的内容,而“大海捞针”则带有被动寻找的意味。举个例子:当你在论文参考文献里找到一条颠覆性的观点,这属于披沙拣金;但如果你弄丢钥匙后翻遍整个房间,就更接近大海捞针的状态。
我在整理家族老照片时深有体会。面对三大箱泛黄的照片,起初每张都舍不得丢弃。直到意识到“有价值的回忆不在于数量,而在于背后的故事”,才学会只保留那些记录重要时刻的照片。这种选择过程,本质上就是在践行披沙拣金的智慧——保留精华,才能让记忆更有分量。
工作中最需要这种能力的是产品经理岗位。他们每天要处理用户反馈、市场数据、技术文档等多维度信息。有个朋友曾分享他的诀窍:“给每条信息贴上‘紧迫性’和‘影响力’标签,优先处理双高项。”这种方法就像给沙子过筛子,先抖掉细碎的沙粒,让真正的金块显露出来。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种能力变得尤为重要。我们每天被动接收的信息量,可能超过古人一辈子的见闻。这时候不妨自问:“这条推送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吗?这个热搜值得占用半小时吗?”当你开始主动筛选而非被动接受时,就已经掌握了披沙拣金的现代生存技能。
或许有人觉得这样太功利,但筛选不代表冷漠。就像博物馆策展人精心挑选展品,不是为了丢弃其他文物,而是为了让观众更专注地感受文明精髓。生活中的披沙拣金也是如此——它不是简单地做减法,而是通过聚焦价值,让真正重要的事物焕发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