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āng kǎi zhàng yì
成语解释:仗义:讲义气。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。
成语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回:“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,我心里喜欢,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很大方
繁体字形:忼慨仗義
英文翻译:act in a just and generous manner
慷:〔慷慨〕a.情绪激昂,如“慷慨激昂”;b.待人热诚,愿意用财物帮助人,如“为人慷慨大方”。
慨:1.气忿:愤慨。2.感慨:慨叹。3.慷慨;不吝惜:慨允。
仗:1.兵器的总称:仪仗。明火执仗。2.拿着(兵器):仗剑。3.凭借;倚仗:狗仗人势。他仗着自己老子的势力欺负人。4.指战争或战斗:胜仗。败仗。这一仗打得真漂亮。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。
义:1.公正合宜的道理;正义:道义。大义灭亲。义不容辞。2.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演。3.情谊:情义。忘恩负义。4.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:义父。义女。5.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6.姓。7.意义;道理:字义。定义。微言大义。
提到“慷慨仗义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古装剧里的大侠形象。比如《水浒传》里的宋江,自己穷得叮当响,却总把银子分给落难的兄弟。但放到今天,“仗义疏财”非得有钱才能做到吗?其实不然。邻居家老张退休金不多,但每次社区组织捐款,他总默默塞个三五百。他说:“钱多钱少不重要,关键是有那份心。”你看,慷慨的本质是愿意为他人付出,和钱包厚薄无关。
有人问:“职场里讲仗义会不会吃亏?”举个例子:实习生小王主动帮同事整理资料,耽误了自己下班。结果项目成功后,同事把功劳分了他一半。表面上小王“多干了活”,但长远看,他赢得了信任和机会。慷慨仗义不是无脑奉献,而是用善意积累人际资本——毕竟谁不喜欢靠谱的队友?
现代社会讲究效率,为什么还要提倡这种“老派”品质?去年郑州暴雨时,包子铺老板老李把库存全蒸了免费发放。他说:“这时候不算成本,能帮一个是一个。”这种自发的互助精神,恰恰是危机中最珍贵的社会黏合剂。当算法越来越精明,保留点“傻气”的仗义,反而让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有了温度。
年轻人常困惑:“我也想仗义,但怕被当冤大头。”其实把握分寸很重要。朋友借钱,与其直接给,不如帮他介绍兼职;同事甩锅,不必全盘接手,可以教他处理方法。真正的仗义不是大包大揽,而是帮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。就像健身教练说的:“我给你保护杠,但重量得你自己举。”
有个现象很有趣:越是生活顺遂的人,越容易对他人困境感同身受。心理学解释这叫“心理资源溢出效应”——当自己内心丰盈,自然愿意分给他人阳光。但反过来说,那些咬牙帮助别人的普通人更值得敬佩。就像外卖小哥在暴雨中扶起摔倒的老人,他可能刚被投诉扣了钱,却依然选择善良。
最后说点实在的:与其纠结概念,不如从身边小事做起。把闲置衣物捐给清洁工,给迷路游客指个道,甚至只是在电梯里帮人按个楼层。这些细微的善意如同蒲公英,看着不起眼,飘到哪里都可能生根发芽。日子久了你会发现,慷慨不是单方面付出,而是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流转的活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