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áng kāng kǎi
成语解释:精神振奋,情绪激昂,充满正气。
成语出处:清 归庄《顾天石诗序》:“太白《古风》,而寄托深远,激昂慷慨,前无古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精神振奋,情绪激昂,充满正气
繁体字形:激昂忼慨
英文翻译:speak vehemently with a distinctly moral tone
激:1.(水)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:江水冲到礁石上,激起六七尺高。激起了一场风波。2.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:他被雨水激着了。3.用冷水冲或泡食物等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激一激。4.使发作;使感情冲动:刺激。激怒。劝将不如激将。故意拿话激他。5.(感情)激动:感激。激于义愤。6.急剧;强烈:激战。激流。偏激。7.姓。
昂:1.仰:昂首。2.精神振奋:激昂。气昂昂。3.(价钱)高:昂贵。
慷:〔慷慨〕a.情绪激昂,如“慷慨激昂”;b.待人热诚,愿意用财物帮助人,如“为人慷慨大方”。
慨:1.气忿:愤慨。2.感慨:慨叹。3.慷慨;不吝惜:慨允。
“激昂慷慨”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情绪饱满、充满正能量的状态。比如在演讲比赛中,选手紧握话筒,声音洪亮地喊道:“我们的未来要靠双手创造!”台下观众随之热血沸腾,掌声雷动。这种场景中,个人的激情与群体的呼应形成共振,正是“激昂慷慨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真的有用吗?其实要看具体情境。当团队遇到重大挑战时,领导站在会议室白板前,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:“这个项目我们必须拿下!”这种坚定态度往往能唤醒团队的斗志。就像马拉松最后三公里,领跑者突然加速带动整个队伍,这时候的“激昂慷慨”就像强心针。
不过我发现,现代社会更讲究张弛有度。在社区志愿者动员会上,组织者没有高喊口号,而是用具体数据说话:“去年我们种了800棵树,今年目标1200棵。”这种既有温度又有数据的表达方式,反而让参与者更持久地保持热情。这让我想到,真正的激昂不该是昙花一现,而应该像持续燃烧的火种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人们面对不同对象时,激昂的表现形式会变化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历史战役时,可能会突然提高声调:“当年战士们就是用这样的信念守住阵地的!”而科技公司产品发布会上,CEO展示新产品参数时,眼睛发亮地说:“这将彻底改变行业规则!”两种场景的激昂都富有感染力,但传递价值的方式完全不同。
关于情感表达的尺度,我个人更倾向“适时爆发”。就像交响乐演奏,不能全程高音轰炸。在纪录片《大国工匠》里,老工匠摩挲着即将失传的工具说:“只要还有人愿意学,我就教到拿不动刻刀那天。”这种平静中的执着,反而比高声宣誓更有穿透力。或许真正的激昂,未必都要声嘶力竭。
如今短视频平台上,常见主播对着镜头慷慨陈词。但观众逐渐学会分辨:哪些是真情流露,哪些是表演套路。这提醒我们,任何情感表达都需要真实内核支撑。就像好的文章不需要堆砌感叹号,真正的激昂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,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