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uò
  • zhāo
  • zā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ě huò zhāo zāi

成语解释:给自己引来麻烦。

成语出处:元 张养浩《普天乐》:“莫刚直,休豪迈,于身无益,惹祸招灾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惹禍招災

英文翻译:court disaster

惹祸招灾的意思

惹:1.招引;引起(不好的事情):惹事。惹祸。惹麻烦。2.(言语、行动)触动对方:不要把他惹翻了。这人脾气大,不好惹。3.(人或事物的特点)引起爱憎等的反应:惹人注意。惹人讨厌。一句话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。
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
招:1.打手势叫人来:招唤。招呼。招手上车。2.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:招集。招收。招纳。招贤。招聘。招兵买马。3.应接:招待宾客。4.引来:招惹。招引。招揽。招致。5.承认自己的罪行:招供。招认。不打自招。6.同“”。7.摇动:招摇(故意张大声势,引人注意)。

灾:1.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:水灾。兵灾。2.个人遭遇的祸患:没病没灾。3.“菑”,另音zī

成语评论

惹祸招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。比如小明为了在同学面前显摆,偷偷把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拆开研究,结果装不回去导致设备损坏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聪明反被聪明误,惹祸招灾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谨慎小心就不会出问题了吗?”其实重点不在于完全避免行动,而是要预估行为的后果。就像古装剧里常见的场景:某个官员为求升迁急功近利,结果在赈灾时虚报人数,最终东窗事发被革职查办。这类故事能流传至今,正是因为它揭示了“不计后果的作为终将自食恶果”的警示作用。

现代职场中也不乏类似案例。去年我们公司就有个新同事,为在领导面前表现,擅自承诺客户三周完成需要两个月的工作量。结果团队连续加班仍无法兑现,不仅项目黄了,公司信誉也受损。这让我想到:有时候急于求成的心态,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源。

有意思的是,现在社交媒体上的“翻车现场”视频,很多都是“惹祸招灾”的生动教材。比如网红为博眼球在古迹上涂鸦,最终被依法处罚。这些事件给我的启示是:在行动前多问自己“这个行为可能产生哪些我看不见的影响”,这个简单的思考习惯能避免80%的潜在麻烦。

观察生活中那些真正做事稳妥的人,他们往往在“想做”和“该做”之间能找到平衡点。就像老园丁修剪树木,既要让枝桠生长又要控制形态。与其说“惹祸招灾”是种批评,不如看作提醒我们培养预见性的成长契机。毕竟,能预见风雨的人,才懂得何时该收帆转舵。

惹祸招灾的造句

  1. 造句 倘若执迷不悟,不仅难以自保,甚至惹祸招灾。
  2. 造句 这个符昭寿,一直被符彦卿宠溺,整日无法无天,只知惹祸招灾。
  3. 造句 你若是赌胜争强,惹祸招灾,终久有安排。
  4. 造句 柳如月此时顾不得许多,此刻两人逃得性命才是正事,当然,此时也不能向赵府去,若是去赵府,摆明了就是给赵府惹祸招灾。
  5. 造句 人说你伶俐,如何这等冒失?我们非亲非故,这书怎么送的?岂不惹祸招灾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