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uò
  • zhāo
  • yā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ě huò zhāo yāng

成语解释:给自己引来麻烦。同“惹祸招灾”。
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蓝采和》第三折:“数遍到此,曾谏李王,李王不听,只恐怕惹祸招殃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惹禍招殃

英文翻译:court disaster

惹祸招殃的意思

惹:1.招引;引起(不好的事情):惹事。惹祸。惹麻烦。2.(言语、行动)触动对方:不要把他惹翻了。这人脾气大,不好惹。3.(人或事物的特点)引起爱憎等的反应:惹人注意。惹人讨厌。一句话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。
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
招:1.打手势叫人来:招唤。招呼。招手上车。2.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:招集。招收。招纳。招贤。招聘。招兵买马。3.应接:招待宾客。4.引来:招惹。招引。招揽。招致。5.承认自己的罪行:招供。招认。不打自招。6.同“”。7.摇动:招摇(故意张大声势,引人注意)。

殃:1.祸害:灾殃。2.使受祸害:祸国殃民。

成语评论

惹祸招殃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。比如有人因为一时冲动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过激言论,结果引发争议甚至丢了工作,这就是典型的“主动挖坑自己跳”。

自问:为什么人们总是不小心“惹祸”?很多时候是因为对后果缺乏预判。比如古代故事里,商纣王为讨好妲己大兴土木,最终导致民怨沸腾、王朝覆灭。他并非一开始就想毁掉国家,而是低估了“任性”背后的连锁反应。

再看现代职场。有位朋友为了彰显能力,私自修改团队方案却不告知领导,结果项目出现重大漏洞。这让我想到: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往往比单纯的失误更危险。善意或恶意的动机都可能成为导火索,关键要看是否打破了系统的平衡。

自问:如何避免无意识的“招殃”?有个有趣的发现:孩童打翻水杯时,如果家长立即发怒,孩子下次可能选择撒谎而非承认错误。这说明“祸”有时是被“处理方式”放大的。成年人的世界也一样——及时止损的智慧,往往比追求完美更重要。

最近看到某科技公司因数据泄露陷入危机,不禁思考:在数字化时代,“惹祸”的门槛变得更低了。一条误发的邮件、一个未加密的U盘,都可能成为蝴蝶效应的起点。这提醒我们既要拥抱技术便利,也要保持对风险的敏感度。

有个现象很有意思:越是强调“别惹事”的环境,越容易催生意外状况。就像总盯着脚下怕踩水坑的人,反而容易撞到路灯。或许建立清晰的规则比单纯禁止更有效,就像交通信号灯让车辆各行其道,既保障安全又不妨碍通行。

观察身边的人会发现,那些总在“救火”的人,往往有个共同点:遇事习惯性先找借口。而真正能化险为夷的,通常是愿意说“这是我的责任,我们来看看怎么解决”的人。这或许印证了:处理问题的态度,决定了灾祸的半径

最后分享个小故事:邻居装修时打穿承重墙,整栋楼住户被迫搬离。但后来大家集资修复,反而促成了多年未实现的楼道翻新。这个意外让我明白:祸福相依的古老智慧,在今天依然闪着微光。与其恐惧“惹祸”,不如把它当作修正航向的指南针。

"惹祸招殃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