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ě huò zhāo qiān
成语解释:给自己引来麻烦。同“惹祸招灾”。
成语出处:元 关汉卿《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》曲:“郑恒枉自胡来缠,空落得惹祸招愆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惹禍招愆
英文翻译:court disaster
惹:1.招引;引起(不好的事情):惹事。惹祸。惹麻烦。2.(言语、行动)触动对方:不要把他惹翻了。这人脾气大,不好惹。3.(人或事物的特点)引起爱憎等的反应:惹人注意。惹人讨厌。一句话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。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招:1.打手势叫人来:招唤。招呼。招手上车。2.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:招集。招收。招纳。招贤。招聘。招兵买马。3.应接:招待宾客。4.引来:招惹。招引。招揽。招致。5.承认自己的罪行:招供。招认。不打自招。6.同“着”。7.摇动:招摇(故意张大声势,引人注意)。
愆:1.罪过;过失:以赎前愆。2.错过;耽误:愆期。
“惹祸招愹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主动招惹灾祸和过失”。比如有人明知雨天路滑,却偏要骑自行车飙车,结果摔骨折了。这时候朋友可能会说:“你这不就是惹祸招愹吗?明知道危险还不小心。”
为什么人们会明知故犯?其实这和侥幸心理有关。许多人总觉得自己是例外,比如学生考试作弊时想“就这一次不会被抓”,结果被老师发现后反而引发更严重的处分。这种“主动踩雷”的行为,往往源于对规则缺乏敬畏心。
职场中也有典型案例。张经理为了赶项目进度,要求团队连续三周每天加班到凌晨。结果员工集体病倒,项目反而延期两个月。同事私下议论:“这分明是惹祸招愹,疲劳作业的后果早该预料到啊。”
如何避免成为“惹祸精”?个人观察发现,关键在于建立“后果预判机制”。就像炒菜时闻到焦糊味会立即关火,生活中遇到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苗头时,要及时踩刹车。比如在微信群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前,先问自己:这会不会引发误解?
历史故事里也有启发。战国时期楚怀王轻信张仪“六百里商於之地”的许诺,贸然与齐国断交,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机。这个典故生动诠释了:贪图小利而忽视潜在风险,正是惹祸招愹的典型表现。
现代社会信息纷杂,更需要培养风险嗅觉。就像网购时看到“超低价奢侈品”,如果多问句“为什么这么便宜”,或许就能避开假货陷阱。生活中少些莽撞,多些审慎,很多麻烦本可以不发生。
有趣的是,某些创新行为看似冒险,实则经过精密筹划。比如马斯克发射火箭屡败屡战,这和盲目惹祸有本质区别。真正智慧的选择,往往建立在风险评估与预案准备之上。这或许就是冒险精神与惹祸招愹的关键分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