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ǒng zāo wù yì
成语解释:物:这里指人;议:议论。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。
成语出处:《梁书·谢几卿传》:“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,二人意志相得,并肆诞纵,或乘露车历游郊野,既醉则执铎挽歌,不屑物议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害怕受到非议
繁体字形:恐遭物議
英文翻译:Fear of physical discussion
恐:1.害怕;畏惧:恐慌。惊恐。有恃无恐。诚惶诚恐。2.使害怕:恐吓。3.恐怕:恐难胜任。他不出席恐有原因。
遭:1.遇到(多指不幸或不利的事):遭难。遭殃。遭了毒手。2.回;次:一遭生,两遭熟。一个人出远门,我还是第一遭。3.周;圈儿:用绳子绕两遭。跑了一遭儿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议:1.讨论;商量:自报公议。2.意见:建议。提议。3.评论:物议。无可非议。
“恐遭物议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。比如同事小张最近总在办公室叹气:“哎,这次项目方案要是被领导否了,大家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?”他嘴上说是怕工作出问题,但心里真正担心的,其实是怕同事们的议论和负面评价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恐遭物议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?其实这和我们的社会属性有关。就像小红在朋友圈发旅游照片前,总会反复检查有没有暴露消费水平,生怕被人说“炫富”。这种顾虑本质上源于对群体认同的需求,毕竟谁都希望被接纳。但换个角度看,过度关注他人眼光,反而容易让自己活成“别人剧本里的配角”。
比如职场新人小王,明明有创新的点子,却因为担心“老员工会觉得我太张扬”,最终选择沉默。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。但有趣的是,当人们真正开始行动时,往往会发现:那些想象中的议论声,其实比自己预估的要小得多。就像第一次穿汉服上街的小李,原本以为会收获异样眼光,结果反而收到了好多善意的点赞。
个人认为,适度的“恐遭物议”能帮我们规避社交风险,但若演变成心理负担,就需要调整了。就像作家三毛说的:“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,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,于是孤独不再美好。”或许最好的状态是:既保持对外界声音的感知力,又守护住内心真实的声音。毕竟在这个多元时代,活得通透的人,往往懂得在“他人眼光”和“自我表达”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下次当你准备放弃某个决定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个选择到底是因为真正不合适,还是仅仅害怕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?就像邻居王阿姨最近报名老年大学,面对“这么大年纪还读书”的调侃,她笑着回应:“别人的话是他们的下午茶,我的生活才是我要吃的正餐。”这种智慧,或许正是破解“恐遭物议”困局的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