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ěn jùn bù zhù
成语解释:见“忍俊不禁”。
成语出处:邹韬奋《萍踪寄语》二:“张君幽默健谈,追述去年和他的夫人往甘肃时途中遇盗情形,令人忍俊不住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忍不住要发笑
繁体字形:忍儁不住
英文翻译:can not help laughing
忍:1.忍耐;忍受:忍痛。2.狠心;硬着心肠:忍心。残忍。
俊:1.相貌清秀好看:俊秀。俊俏。这个孩子长得好俊呀!2.才智出众的:俊杰。英俊。俊士。3.姓。“隽”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住:1.居住;住宿:你住在什么地方?。住了一夜。2.停住;止住:住手。住嘴。雨住了。3.做动词的补语。a)表示牢固或稳当:拿住。捉住。把住了方向盘。牢牢记住老师的教导。b)表示停顿或静止:一句话把他问住了。当时他就愣住了。c)跟“得”(或“不”)连用,表示力量够得上(或够不上);胜任:支持不住。禁得住风吹雨打。4.姓。
“忍俊不住”究竟是什么意思?这个词字面看起来像“想忍住却憋不住”,其实它专门用来形容看到特别有趣的事,实在憋不住笑出声的场景。比如朋友聚会时,有人模仿老板的方言讲话惟妙惟肖,你明明想保持礼貌,结果还是噗嗤笑出声——这就是忍俊不住的典型场景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同事小王在会议室演示PPT,手忙脚乱中误把“战略部署”念成“战略部薯”,自己还没意识到错误。台下同事们面面相觑,有人低头假装咳嗽,有人用文件夹挡住脸,但此起彼伏的憋笑声已经像漏气的皮球般在会议室回响。这种集体忍俊不住的场面,既尴尬又有种心照不宣的欢乐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哈哈大笑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忍”字背后的心理活动。上周我在公园看到个小男孩,他盯着水池里抢食的锦鲤,突然学鱼张嘴“啵啵”吐泡泡,旁边的妈妈拼命抿嘴憋笑,最后还是笑弯腰掏出手机录像——这种既想维持形象又控制不住的状态,正是成语的精妙所在。
现代生活中,忍俊不住的场景其实在增多。地铁里刷到搞怪短视频的乘客,网课中被自家猫主子“抢镜”的老师,视频会议时网络延迟造成的鬼畜画面…这些数字时代的意外幽默,常常让人在公共场合经历“憋笑挑战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分寸感。就像上周去听相声,前排观众笑得前仰后合,后排的老先生边摘眼镜擦泪花边摆手:“真是忍俊不住啊”。既表达了被逗乐的愉悦,又透着种文化人特有的矜持,这种微妙的表达层次,正是汉语成语的智慧所在。
在我看来,忍俊不住其实是种珍贵的生活体验。当我们在严肃场合突然遭遇意外笑点,那种理智与情感的拉扯,恰似紧绷的皮筋突然弹响,提醒着人们:适当的幽默就像咖啡里的方糖,能让快节奏的生活更有滋味。下次遇到类似场景,不妨放松些——只要场合合适,让笑声自然流淌又何妨?
当然,掌握好分寸很重要。重要会议上憋笑确实需要定力,但回家看到宠物狗戴着主人的眼镜装文化狗,这种时候就无需再忍。毕竟生活需要笑声点缀,只要不伤害他人,偶尔的忍俊不住反而能让日子更鲜活。